屠光绍:创新对外投资方式 提高对外投资质量

  作者|屠光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公司总经理」

  文章|《中国金融》2018年第6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近年来,对外投资快速扩大,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因此如何进一步引导好对外投资健康发展,利用好对外投资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双轮驱动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双轮驱动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40年的历程来看,对外开放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和开放又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开放依然是我们进入新时代之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我们现在的开放有很多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过去长期开放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但同时带有阶段性的以引进外资与商品出口为主的基本开放格局。刚开始改革,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经济建设,缺的是投资、资金,当然也需要技术、管理,所以当时采取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吸引外资是我国过去经济发展40年取得重要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引进外资是无论地方还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吸引多少外资、能够吸引什么样的外资,是各个地方政府都非常关心的。为了吸引外资,我们曾经还采取了很多“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是“引进来”,我们“走出去”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我们的商品出口。商品出口在我国开放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出口方面,我国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从当时国际经济格局看,因为科技革命出现了产业转移,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中低端的产业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也促成了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引进资本带来资金和技术,通过商品出口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引进外资+商品出口构成了我国长期以来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项基本特征现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商品出口来看,过去我们的商品出口主要是集中在比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当然,后来商品出口也开始向中高端发展,包括现在有一些比较尖端的领域。但是总的来讲,中低端产品是我们出口的主要内容。出口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但其内容则在不断调整变化。大家也会注意到,与货物贸易长期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是逆差,并且逆差很大,也就是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或者说还没形成我们的优势,服务贸易主要是“进大于出”。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继续需要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外资的内涵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当前我国进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资的需求发生了很多变化。同时,在吸引外资方面,从过去的政策优惠到现在更多的是聚焦于营造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包括很多内容,从政府的行为如政府的管制、政府的审批等,一直到我们在执法、在监管以及营商成本、社会诚信等各个环节。

  但是,对外开放近年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对外投资发展很快,2014年以来,对外投资的规模已经开始大于引进外资的规模。从最近这一两年的统计来看,我国现在已经是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第三大引进外资国。这说明,从投资角度看,中国与全球已经形成了“投资循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双轮驱动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特征。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也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是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跨境资本流动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为了更好地管理我国的对外投资,特别是增加对外投资的有效性,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包括刚刚出台的对外投资管理办法。

  二是体现出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方式出现了新变化。过去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主要是吸引外资和商品出口,商品出口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非常重要,但是一直存在国际贸易摩擦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保护主义倾向加剧,中国的出口遇到了很多的阻力,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追求进出口平衡。中国通过对外投资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资源,不仅带来新的投资,也带来资本、资金,同时也创造了就业,对投资国的实体经济有好处。这样一个双轮驱动意味着中国和世界的连接方式、融合方式发生了更多变化,同时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的支持有了新的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能够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是由于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双轮驱动,中国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了更多的支撑。引进外资过去是支撑我们结构调整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但是现在,我们利用了对外投资,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为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提供支持。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可以利用两种资源,一种是我们自身的科技和管理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品的出现;另一种是通过在国际上投资并购,使国际资源为我所用。对外开放这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良性互动

  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良性互动是对外开放水平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双轮驱动这一现象,表明了中国在开放格局里面,在与世界的融合里面有了新的变化、新的特征,但是就资本的流出和资本的流入来看,如何更好地良性互动,需要特别予以重视。因为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看,有的国家做得有成效,有的则留下教训。美国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大国,其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存在一个互动和循环,比如,各国的外汇储备以及投资机构都要购买美国国债,也购买美国金融市场产品,这使得美国吸引外资的渠道非常发达。全球各地的资金通过其金融市场进入美国。反过来,大量的美国公司包括它的跨国公司又在全球投资,形成了资金的良性循环,美国在外资流出和外资流入方面的良性互动构成了美国在全球的优势格局。

  我国现在已经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大国,当然我们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于美国,但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互动同样需要完善,形成良性互动。目前,我国对外投资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包括保护主义的挑战,同时我们自身投资的战略定位不清晰、投资的效果和质量亦需要进一步提升等。如果对外投资和国家发展、结构升级、产业转型、企业竞争力提升能有效地结合起来,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大大的改善。引进外资也是一样,虽然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三大引进外资的国家,但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低水平重复、消化转移吸收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所以特别需要提高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和引进资本、引进资金的效率。

  主要是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其基础就是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都要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统筹协调。

  二是需要有效的机制。在建立有效的机制方面,要建立并完善一些有利于促进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走出去”和“引进来”良性互动的机制和政策,避免“两张皮”,甚至相互冲突。例如,我们一方面要把过剩但仍先进、优势的产能通过对外投资“走出去”,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在将不需要的产能“引进来”;再如,一方面我们的企业需要通过“走出去”投资需要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但另一方面又有不少投资于我们并不需要的资源。这说明,有很多具体的政策需要理清、需要完善。比如,中投业务包括两块,一块是境外投资、一块是境内投资。境内投资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对一些机构进行股权管理,我们是重要金融机构的股东,作为国家出资人的代表来进行股权的管理,主要任务是更好地推进完善作为大股东出资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块业务是境外投资,我们发现有很好的境外投资项目国内特别需要,也就是说,如果通过我们境外投资的企业、项目、技术和产品,通过我们在境外所投的企业再投回境内就有利于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但这种方式马上就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二次结汇”引起的。当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政策问题,有很多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进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互动。

  三是要有有效的方式。实现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性互动,在方式方面,中投公司最近有一个尝试,那就是建立双边基金。双边基金在国际上已有先例,但真正商业性的双边基金成功运作的还不多。双边基金有以下特征:利益一致,有利于减少双边投资的阻力;资源互补,有利于发挥双边的各自优势;互利共赢,有利于双边的投资共享,形成长期合作;带动效应,以双边基金为平台,有利于促进其他方面的双边关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双边基金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对接,可以为丰富和完善跨境投资提供新的渠道和平台。前不久,中投公司和美国高盛建立了50亿美元的双边产业基金。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实现利益的共享和各自优势的发挥,使得美国的产业和中国的产业能够实现对接,这样“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有了具体的抓手,实现互利共赢。当然,商业化的双边基金要能运作成功,需要合作双方建立合理的管理架构,建立有经验、专业化并有效合作的经营团队,要有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才能将双边基金的潜在优势变成现实的投资能力。

  产投融之间的有效联动

  产投融有效联动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人们一般都讲产融结合,我认为产投融的概念更准确,这是因为除了产业投资人和融资机构外,现在专门做财务投资的各类机构也在不断壮大,如主权财富基金等。在对外投资方面,产投融结合意义非常重大,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现在很多实体企业都在“走出去”,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对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机遇,但同时,企业和实体经济“走出去”又面临产投融结合不够的局面,影响了对外投资的效果。如何更好地用金融来服务好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是迫切需要得到加强和重视的问题。

  首先,实体经济“走出去”和金融服务“走出去”的结合是需要联动的。金融开放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开放比较多的还是“引进来”。党的十九大以后,金融对外开放又有了重大进展,金融业对外开放已公布了具体内容,比如,过去对外资投资金融服务业有一些股权的比例限制,现在会有很重大的突破。具体到对外投资,我们的金融服务还有很大的服务空间,这也是企业和产业的需求,金融“走出去”也需要加快。具体说,有“三个覆盖”:第一,区域覆盖。“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走出去”很重要的布局,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区域金融服务覆盖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还有很多真空带和薄弱点,特别是新兴市场地区。第二,领域覆盖。过去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商品走出去,金融服务覆盖的主要是这一块。比如贸易融资,有政策性支持如进出口银行;也有商业性安排,比如各商业银行都做这方面业务,还有中国出口保险公司等。但是现在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要对外投资并购,这样的一些领域对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需求,也为金融服务对外拓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需要专业的财务投资人和金融服务及时跟上。第三,企业需求覆盖。现在很多企业“走出去”有新的方式,包括有些新的业态也走出去了,但金融服务业很欠缺。比如,华为在墨西哥就遇到了一个融资问题,它有一个项目,是做绿地投资,想在国内找银行来进行融资,但银行说必须有担保,比如出口信用担保等,但华为进行绿地投资很难拿到担保,所以华为在墨西哥利用国内金融资源方面就受到了一些限制。

  其次,在金融“走出去”的时候,有三种金融形态要结合好,即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特别需要加快发展商业金融。这三个方面要做到更好地齐头并进、协调结合。

  再次,金融服务支持对外投资的方式要创新,除了需要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外,还涉及资本市场的开放。

  从更广层面上看,促进对外投资方式创新,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良性互动,对外投资还应与资本跨境流动、汇率、货币政策、外汇管理等密切相关,需要从整体上加以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关键词阅读:屠光绍 对外投资

责任编辑:赵路 RF1315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