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正确解读本次降准?

  【天风研究·固收】 孙彬彬

  摘要:

  此次降准置换MLF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在目前宏观背景下,结构性去杠杆确实带来了央行操作空间的改善。从技术上分析,此次降准置换,可以引致如下结果:央行缩表、商业银行扩表、利率下行。

  因此,我们维持二季度策略观点,显然央行展示了充分的善意,剩下就是金融机构的行为了,既然央行降准,无妨就此更积极一些,可以加久期。

  该如何正确看待央行此次非同寻常的降准行为及其影响?

  从MLF历史可知降准置换实质上释放了央行更为积极的信号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MLF工具运用的背景,2014年央行创设MLF工具的背景在当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交代的很清楚: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不仅面临来自资本流动变化、财政支出变化及资本市场IPO等多方面的扰动,同时也承担着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等多方面的任务。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支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央银行需要根据流动性需求的期限、主体和用途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具组合,以进一步提高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在行文的后续,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中期借贷便利起到了补充流动性缺口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中性适度的流动性水平。

  大家可以注意MLF投放的核心条件:资本流动导致外汇占款放缓。也就是说MLF是降准的替代或者补充,当然在运用的过程中,还起到了引导中期政策利率的传导效应。

  那么问题就来了,有充足的降准空间不用,为什么要用MLF?

  同样是释放基础货币,降准和MLF的差异在于两点:(1)存款准备金率的资金成本是0.72%,MLF目前是3.3%;(2)存款准备金释放的资金无期限,MLF目前最长一年期且需要占用抵押品。

  显然在宽松的作用方面,降准要强于MLF。

  正因为如此,央行一直有意回避,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前央行行助张晓慧女士的行文一窥究竟:稳健的货币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已有六个年头,总体看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等多种原因影响,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

  言下之意,央行在此前的连续操作中,并不希望释放更强的信号和更多的流动性,所以引入了这一工具。

  这一历史背景,是我们认识此次降准的第一步。所以退一步而言,即使是存量对冲置换,也已经体现了央行偏向积极的一面,更遑论还释放了增量。

  需要客观理解年初以来央行积极行为与宏观去杠杆的“背道而驰”

  认识降准的第二步,要理解和把握目前的政策背景,因为市场会质疑:都这样操作了,难道就不需要去杠杆了吗?

  这里再次强调我们的观察与判断:

  结构性去杠杆释放了央行货币政策的弹性空间,体现了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平衡。

  作为三大攻坚战的关键,宏观去杠杆本身没有变化。但是结构性去杠杆作为基本思路,双峰监管与双支柱框架开始发力,这一崭新的运作模式缓解了央行货币政策行为的约束。

  结构性去杠杆首先是双峰监管,其次是央行“双支柱”调控框架。双峰监管发力,意味着央行不需要继续扮演去杠杆急先锋的角色;而双支柱框架也得以更好得发挥作用。

  当宏观审慎监管开始起效,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的货币政策就不需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杠杆这个层面。因为不同市场和经济主体之间差异很大,作为总量调节工具的货币政策难以完全兼顾不同的市场和主体,防风险需要宏观审慎政策对杠杆水平进行逆周期的调节。这意味着从一个大的方向来讲,总量工具在流动性管理层面就不需要去挤出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技术性改变,也是导致一季度流动性变化的制度前提。

  而从微观角度考虑,当前金融监管和去杠杆的着力重心是重建资本硬约束。资本硬约束来自于两个层面:首先是金融机构的资本必须来自于实体的回报;其次,就是在穿透原则下,金融就所有资产必须接受资本的约束。

  以上两点是目前金融监管的核心。金融去杠杆的着力点不是通过资金而是通过资本,这是我们现在慢慢去厘清整个金融监管思路很重要的方向。

  一旦资本受约束了,资金的约束相对就小,这是流动性改善又一重要政策前提。因为管资本的职责不在央行。

  事实上,严监管和中性货币的组合得以实现。

  所以,降准置换,不是与宏观去杠杆背道而驰,而是体现分类施策的意图。当然也存在对冲与平衡的诉求,当市场都在关注严监管与去杠杆的负面影响时,这一点也将被纳入调控的考虑。更进一步引申,在这一特定的时间点进行这一操作,是否意味着资管新规即将落地,也未得知。

  如何从技术上分析这一行为对于债券市场的影响?

  市场首先需要明确,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构成来自于国外资产。也就是下图中最大的黄色色块所在,历史上外汇占款下降一般都对应着降准的对冲。2014年开始,这一类别资产的面积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显著下降。而MLF工具恰好从2014年开始引入,此消彼长,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相应扩大。

  在这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央行资产负债表是收缩还是扩张呢?

  我们计算央行总资产同比增速,显然可以发现,绝对意义上的收缩仅发生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相对规模变动角度,降准一般对应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相对收缩。

  细心的读者会发觉,这一变动似乎与债券市场的牛熊切换也高度一致。

  仔细对比可见:债券收益率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呈现基本同步且方向一致的特征。

  央行缩表对应于利率走低,而央行扩表对应的居然是利率的走高,显然与次贷危机后美欧日的QE操作与利率的关系不同,这或许只能归因于我们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过于特殊,因为来源被动,所以会如此。为了便于展开,此处暂不深究与欧美反向的原因。

  关注的重点在于,降准置换MLF会如何?

  很显然,MLF直接导致央行对商业银行债权扩张,会导致扩表,而降准直接导致缩表,所以降准置换最终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结果是缩表!

  如果用一个更为精确的指标,考虑到央行和商业银行行为的相对变化,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央行缩表会引致商业银行扩表,从而带来债券收益率的显著走低。

  从技术上分析,此次降准置换,可以引致如下结果:央行缩表、商业银行扩表(是否为了鼓励回表?)、利率下行。

  因此,我们维持二季度策略观点,显然央行展示了充分的善意,剩下就是金融机构的行为了,既然央行降准,无妨就此更积极一些,可以加久期。剩下要考虑的是:十年国开会下到什么位置?4.35%以下吗?

  风险提示

  原油价格;金融监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固收彬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阅读:降准

责任编辑:赵路 RF1315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