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清谈4月进出口数据:美元计价进出口虚高

  美元计价进出口虚高,低贸易顺差带来"持续降准"可能

  邓海清,"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中国4月进口同比(按人民币计)11.6 %,预期 10.4%,前值 5.9%。中国4月出口同比(按人民币计) 3.7%,预期 4.0%,前值 -9.8%。

  1、4月进出口数据实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因为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同比虚高,而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环比大幅改善仅仅是因为3月特殊的低而已。更为客观的指标是看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累计同比,可以明显发现2018年1-4月进出口累计同比均显著低于2017年,且呈现趋势性下滑,表明外贸情况并不乐观。

  需要注意的是,进、出口与PMI新出口订单连续4个月发生背离,1-2月新出口订单低、进出口同比高,3月新出口订单高、进出口同比低,4月新出口订单低、进出口同比高,PMI新出口订单的参考意义在2018年明显下降。

  2、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同比虚高,主要因为美元贬值因素(相对于17年4月),并不代表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好。4月进口、出口同比(按美元计)分别为21.5%、12.9%,远高于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同比,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美元贬值(2018年4月相对于2017年4月,美元兑人民币贬值约9%),导致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增速高于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增速9%左右。

  我们认为,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同比虚高并不能反映中国贸易情况的大幅走好,对于国内经济而言,人民币计价进出口同比,特别是人民币计价的累计同比更有参考意义,因为GDP、工业增加值等均为人民币计价。

  3、关于2018年经济走势,我们认为,利多利空因素并存。2018年经济的利空因素包括五点:

  (1)基建投资将持续下行。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受到限制、财政收入出现下滑、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调整、不再唯GDP论下,2018年基建投资下行趋势;

  (2)居民消费将持续下滑。2017年消费贷明显走高,居民消费存在"寅吃卯粮"的情况,2018年居民消费不可持续;

  (3)社融收缩,实体去杠杆利空经济。2018年社会融资数据下行趋势明显,"金融弱"传导至"经济弱";

  (4)制造业投资低迷或持续。市场普遍认为会有所谓"朱格拉周期"、"产能周期",但是我们一直持否定态度,因为目前的高利润来源于垄断导致的价格提升,而不是市场化需求提高的利润,这种利润难以转化为投资。

  (5)海外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018年1-2月海外经济依然较好,但目前对于海外经济担忧逐渐升温,且贸易战阴云不散。

  2018年经济的利多因素包括两点:

  (1)农业投资或与振兴农村、扶贫有关,可能具有可持续性。1-2月第一产业投资大增,如果是振兴农村战略、扶贫攻坚导致,则第一产业投资具有可持续性;

  (2)低库存下房地产投资或有一定的持续性。房地产投资增速超预期,反映为房地产存在补库存情况,对经济作用拉动明显。

  4、4月进口同比11.6%,略超于市场预期,主要是政策层"扩大内需"政策影响。一方面,2018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明确提出"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习近平提出扩大进口组合拳"主动扩大进口,今年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政策导致了进口数据的超预期。

  从具体项目上看,铁矿砂、原油和铜等商品进口量增加,大豆进口量减少,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涨跌互现。1-4月累计,我国进口铁矿砂3.53亿吨,增加0.2%,进口均价为每吨463.1元,下跌17.1%;原油1.51亿吨,增加8.9%,进口均价为每吨3058.5元,上涨13.4%;煤9768万吨,增加9.3%,进口均价为每吨547.3元,下跌11.3%;大豆2649万吨,减少3.8%,进口均价为每吨2723.8元,下跌8%。

  5、4月出口同比3.7%,略低于市场预期,反映出在欧洲经济疲软逐渐显现,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目前来看,欧洲经济已经出现相对疲弱的走势,这无疑给2018年全球经济蒙上一层阴影,在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再叠加2017年的出口高基数,2018年出口同比增速或面临明显下滑。

  从具体项目上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前4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84万亿元,增长8.7%;服装、纺织品、家具、鞋类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8807.2亿元,下降2.4%。

  6、我们认为201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应当根据适当的频率连续降准。

  4月贸易顺差仅为288亿美元,为2014年以来历年4月的最低读数,未来贸易顺差减少将成为趋势。

  我们认为,在贸易顺差面临持续下降、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进行持续性的降准是必要的对冲措施。尽管2018年美联储仍然处于"加息周期",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币政策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应当从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出发,制定本国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考虑到2018年社融增速下降、"紧信用"的趋势难以改变,需要"宽货币"进行对冲;特别是在扩大内需、扩大进口、外需不足导致贸易顺差将持续降低,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持续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进行持续降准是必要的对冲措施,这是货币政策"宽货币"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在"严监管"、MPA约束、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下,持续降准和"宽货币"的作用将仅限于降低融资成本,金融乱象、加杠杆、房地产泡沫不可能卷土重来,这是货币政策"宽货币"的重要前提和可行性。(海清FICC频道 邓海清 陈曦 刘伟)

关键词阅读:进出口 美元

责任编辑:赵路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