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困局解锁密钥

  ■本报记者 王彩娜

  “看似是技术问题,看似是环保问题,实则是治理问题。”面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这个大课题,如何就环保、生态、民生构筑一张治理的大网?

  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产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高层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乔仁毅等与会专家学者在多角度剖析长江流域生态困局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探寻破局路径,建议构建长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道阻且长,张文魁认为,仅仅依靠政府主动或是一些官员的觉悟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民间力量,将更多的力量汇聚成合力。

  坚守者有

  “希望通过一些客观的方式唤醒全民的环保意识。”北京科技报总编辑童庆安在介绍“我为家乡测河流”项目时说,该项目2017年入选向环保先锋致敬项目。

  据童庆安介绍,“我为家乡测河流”是由媒体发起的,通过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公众参与以及专家建言指导的方式,结合实地调查、采样和检测,最后形成报告和一系列报道,引发各界关注。

  数据显示,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有188名志愿者参与到“我为家乡测河流”项目中,调查问卷发放了2180张。调查结果显示,感官感受与实际数据不统一、化工污染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治理方式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对决任重道远。

  在环保中坚守的,还有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李冰冰。他曾组织号召媒体和自驾俱乐部成员一起积极宣传新的环保法。

  在组织参与长江环保志愿行活动中,李冰冰曾问过企业老板,“是不是可以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来提升改造企业?”

  企业老板的回答非常直白,也充满了无奈,“我们出不起这个钱,政府扶持资金没有到位,就是一个口号,等待我们的是要么被关掉,要么被抓起来,要么被饿死。”

  据李冰冰透露,长江经济带沿岸规模以上企业有1.3万家,石化产业生产能力占全国半壁江山,目前长江有毒污染物达到300余种,排放量突破250亿吨。

  探究根源

  在对诸多实践案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童庆安认为,河流污染的根子在于周边化工企业的布局不合理,在其生产过程中对附近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看过现场三个实践案例介绍后,胡必亮表示,“还是挺痛心的,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胡必亮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实现“经济”“生态”两条腿走路。但过去更多地强调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发展,导致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发展到最后就会不可持续,这不仅是长江流域面临的难题,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困扰。”

  持类似观点的竹立家补充道,“现今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

  竹立家坦言,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千差万别,地方治理水平千差万别,官员的利益交互千差万别,“这和政府机构现有的运行模式密切相关,环保治理不容乐观。”

  “有效治理一定是市场、社会、国家都在发挥作用。”竹立家认为,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在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就走出困境而言,下一步治理体系要完善,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市场三大主体的协同作用。”

  乔仁毅强调,环境问题首先是发展问题,“从低发展阶段到高发展阶段,要经过一个阶段,我们正处于这样的阶段,或是已经过了临界点,已经向解决问题的阶段转变。”

  同样,乔仁毅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期待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

  建言献策

  “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基于国际经验,胡必亮建议,一是建立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或是协调发展模式,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

  二是调整长江沿岸的经济结构,“要根据长江健康水系保护的要求和长江生态保护的要求来发展新的经济形态。”

  三是要有效利用长江沿岸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有效利用非常关键。

  四是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有水系的区域,构建智慧长江生态保护,包括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区域等发展在内。

  五是长江沿岸空间结构布局要合理,比如大中小城市要合理布局,不能大量集中,否则自然资源压力太重。

  更为重要的是“治理”,胡必亮认为,“长江经济带涉及省区市较多,行政区划明显,因此必须进行治理结构改革,形成新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比如设置长江经济带管理委员会,通过这种机构来统一协调专项工作。”

  为更好地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竹立家建议,注重培养理性国民,强调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为公众环境尽一份力。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