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 邀月品五粮

  “皎皎秋空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这是唐朝诗人徐凝的一首诗。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当我们尽情期待着碧空如洗、圆月如盘的美好夜色之时,如果来几盅美酒、品一壶清茶,将是何等惬意啊!

  自古以来,古人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描述不胜枚举。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万古团圆意,频年契阔情。良宵不肯寐,尊酒话浮生。

  无论是哪个年代,人们对中秋饮酒甚是推崇,仿佛有了几许醉意方能衬出月的明朗,才能将心中思绪尽皆释怀,要不怎么说明月千里寄相思呢?在中秋的夜晚,邀上几个朋友,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带上一些下酒的小菜,共坐月下,一边等着月圆,一边浅酌杯中的美酒,再佐几口小菜。三两杯下肚,正是聊兴正浓之时。以中秋为名,可以谈中秋的习俗,中秋的来历,还有中秋的诗词歌赋……把酒问青天,亦或举杯邀明月,只在觥筹交错之间。

  然而,无论是“葡萄美酒夜光杯”,还是“呼儿将出换美酒”,找遍唐诗三百首,也没有对美酒的解释。倒是李白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酒市留别》)的“香”字,至少道出了美酒的一大特色。

  品酒的美感是对酒这种物质的审美特性的反映。因为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和美感表现,因而人们对美酒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以香郁为美酒,有人以浓烈为美酒,有人以甜淡为美酒,又有人以甘醇为美酒。

  人们说,饮酒合欢、温克(醉后仍能温藉自持),是饮酒的第一境界。

  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是在他饮酒微醉中写成;北宋词人苏东坡,中秋饮酒到半醉,写下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由此成为千古绝唱。在素来仰慕古文化的中国,澔海如烟的诗酒交融,《诗经》中所说“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饮酒是美好的享受,要保持高雅的风度)也只能存在于微醉的状态之下。无论是“唯愿当歌对酒时”的杜甫,还是“百岁光阴半归酒”的陆游,相隔数载或千年,在饮酒之后追求一种和谐而不过分的怡然自得,给酒平添不少美感。

  酒的审美有差异性,也有共性。在共性上,自古以来人们用7味———烈、甘、清、辣、甜、香、醇来评判是不是美酒。比如宋代著名大诗人黄庭坚,他称赞早期的五粮液(姚子雪曲)说:“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体现的就是对酒的“感观美”评价标准,也浓缩了古人对五粮液美酒的总的审美感受。

  按照传统习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还把酒的审美特点概括成谐调美和柔性美。

  所谓谐调美,即指酒是陈的好,讲究长年老熟,又精心勾兑调配,并注意各种成分的相互协调和色、香、味的平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谐”的基本精神。由于谐调美不仅讲究感官上的色、香、味俱全,而且注重酒的内在品质———醇和厚,还讲究饮用之后的回味,因此成为对酒的最实质也是最基本的审美评价。

  而柔性美则追求细腻幽雅,韵味深长,刚柔相济。既有阳刚之烈,又有阴柔之美,呈现出中国文人和仕女式的审美观念。“火的性格,水的形态”的酒,既是液态的浪漫的诗,又是流动的火焰。著名作家唐达成说:“在我看来,酒是一种精灵,酒是一团火,酒是流动的火焰。是什么使它燃烧?是五粮液”。

  现在,人们在评价酒时也往往延续了上述特点,尤其是看重酒的感观。同样以五粮液为例,在1963年的全国评酒会上,专家们的评语是:“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由此观之,集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五种粮食之精华的五粮液,味觉层次全面而丰富,协调地调动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三种美感的绝佳享受,其最大特色就是体现在谐调美上。五粮液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和美文化”带着东方的灵性,享誉神州,香飘海外。故人们由衷赞曰:“中国国酒五粮液,玉液琼浆香寰宇;一枝独秀蜀山水,千种佳酿总宜宾”。

  几乎在每一个步骤里,五粮液都贯穿了中国人的中庸和谐之道,从不过分,不走极端,这种和谐之道,和宜宾的造酒传统有关,和这里的地理环境有关,也和中国悠久的酒文化有关。

  “各味谐调,恰到好处”不但是五粮液和谐品质的完美写照,更是人生处事至高境界。五粮液把生活的五味酿制成浓香的美酒,表达着对人生真谛的一种追求,一种领悟。“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东坡先生的这首词,与五粮液提倡的“和美”精神甚是契合。

  这个中秋,浅酌一口五粮液,沉浸在悠悠的浓香中。在这一丝清醇的味道中,捕捉内心最温厚的情感,和美之色溢于言表,和谐之音在酒盏交错中久久萦绕。品酒的乐趣也就在于此吧。

关键词阅读:五粮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