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实现 敏捷转型须避免五大“陷阱”

  ■本报记者 唐福勇

  10月12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最新报告《敏捷攻略:从“大象”到“猎豹”——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通关秘笈》指出:在大规模敏捷转型之路上,中国企业须避免并化解五大“陷阱”。在审慎评估适用性及准备度后,针对转型条件成熟的企业,可参照“回归初衷-基因适配-模式选择-敏捷设计-配套机制-长效土壤”之路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针对转型条件尚不成熟的企业,则可考虑通过回归文化、组织、绩效和流程等管理抓手,以敏捷之“道”代替敏捷之“术”。

  报告作者之一、BCG合伙人、组织与人才专项大中华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阮芳表示,近几年来,具有敏捷基因的互联网企业侵蚀传统行业,数字化跨界竞争加剧、行业不确定性增强。同时,中国消费群体诉求多元、变化,并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大话语权。另外,大企业也频现部门墙加深、缺乏协同等挑战。在上述三重压力下,越来越多中国传统企业开始探索:从“大象型”组织,通过大规模敏捷、华丽转身为“猎豹型”组织,在保有规模化、可靠性优势的基础上,强化客户导向、横向协作、灵活应变,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实现大规模敏捷必须避免并化解五大“陷阱”。

  陷阱一:跟风盲从,未客观评估敏捷对企业的增值点与适用性。不少中国企业一味求快,未系统考虑行业特征、组织转型成本及自身的适应性和准备度,盲目追随敏捷理念,反而适得其反。

  陷阱二:方法不当,未深入了解敏捷方法和场景的设计逻辑。敏捷方法是舶来品,中国企业敏捷团队成员实际落地经验不足、缺乏方法论指引和教练点拨,简单粗暴或者生搬硬套,导致无法落地生效。

  陷阱三:能力不足,未投入足够资源进行长期敏捷能力培养。中国企业易被短期目标和利益牵绊,不愿或不能投入足够资源和精力,进行长期敏捷能力布局,因此转型往往虎头蛇尾、后继乏力。

  陷阱四:缺乏支撑,未系统性建设配套支撑职能和基础设施。大规模敏捷不仅是敏捷团队本身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力资源、财务、风控、IT等支持性职能以及企业的治理模式都需要进行转型。

  陷阱五:文化缺位,未真正让管理团队接纳敏捷并转变思维。有的企业在具体推行大规模敏捷时,缺乏“釜底抽薪”式的组织文化变革,中高层领导们或因“放不下身段”、害怕丧失权力,而未能以公司整体利益为重、从全局思考,因此不能真正实现授权、转型为“服务他人型”的敏捷领导者。

  报告建议,面对上述敏捷挑战,企业应回归初衷,追根溯源,明确转型的原始目标和动机。与此同时,相比一步到位,中国企业大多更适合循序渐进。另外,还需在企业层面建立起互相支持、积极进取和乐于分享的学习和发展型组织文化。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