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城镇化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近40年前伴随改革开放而启动的,其发展的动力始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就两者关系而言,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引致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城市化是跟随工业化开展的。”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10月12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的“新时代的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工业化先行,产业发展先于城市扩张,可能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经验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人增长到2017年的8.13亿人,城镇化率也从17.92%提升到58.52%。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城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变化都是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沿着“造城”路径,以行政化方式自上而下展开的,其虽然在做大经济总量、创造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方面有积极作用,也出现了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不完全相容的情况。

  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看来,目前我国城镇化主要有4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城乡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户籍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但是同一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提高了6个百分点,计算下来,无户籍常住人口只从2.34亿减少到2.25亿,按照这个速度,20年后仍将有1.8亿人城镇常住人口无法解决户籍问题。他表示,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快户籍改革速度,解决这些人口的安家落户和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获得公平的市民待遇。

  二是城市占地过度扩张,建设过度投资。2000-2016年城市人口增长65%,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142%,城市建设无效占地太多,土地大量浪费,城市丧失了提高土地集约度的功能。王小鲁预估,按照这一趋势,如果未来城镇化率从58%提升到78%,与发达国家持平,将会再多占10万平方公里土地,耕地保护红线必然会突破。建设投资方面,2016年国有控股共投资21.38万亿元,其中交通运输设施3.95万亿元,房地产3.9万亿元,公共设施4.38万亿元,公共管理0.66万元,估算下来,政府与国企城市建设投资达10.26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4%,这一趋势不可持续。

  三是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浪费土地资源,阻碍城镇化。王小鲁建议要开放土地市场,跨省推广增减挂钩。即将农村闲置土地复垦成耕地,增加耕地指标,让这些土地指标入市,进行交易、转让,在增加城市用地的同时,保障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四是正确理解大城市病,合理调整城镇化政策。不要因为大城市有病,就认为城市规模越小越好。研究表明,大城市因其聚集效益会带来巨大的规模收益,尤其是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对经济全局有着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

  李扬也表示,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20年,中国的城镇化仍将持续,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此,我们必须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有效应对挑战,努力实现更健康的城镇化目标。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