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制邀全国科研好项目落地 广东发力科研重转化

  [摘要] 去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超过江苏跃居全国首位,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3个指标均排名第一。此外,关键核心技术获得突破,技术自给率达7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

  广东正向全国科研项目广派“英雄帖”。

  10月15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带队北上,到北京举行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及创新政策推介会,面向全国包括港澳地区征集科研好项目。这是广东首次打破过往只接受省内项目申报的单一局面。

  这番“高调”与广东期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有关。推介会上,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广东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科技创新驱动力亟待加强,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

  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所副研究员万陆认为这与历史原因有关。过去广东科技基础和力量较薄弱,大院大所较少,造成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缺乏。如今已有长足的进步,但与长三角相比,广东还有差距。“广东还是缺乏国家级科技领军人物,承载领军人才的大型高端项目在广东落地较少,需在政策上进一步突破。”

  广东提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遵循需求牵引,优化源头供给尊重科研规律,发挥制度优势;汇聚高端资源,强化支撑引领,发挥政策引导和科技计划体系的支撑作用等。

  接下来,广东将制订出台激励力度更大的“广东科技创新政策包”和“加快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新“科技创新十条”及配套措施,制订《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配套政策,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

  揭榜制和并行资助是亮点

  “揭榜制”是本次推介会的亮点之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规划财务处副处长赵劲松在推介会现场介绍,针对目标清晰的重大行业攻坚技术,将采用“揭榜制”向全国征集优秀研发团队、最佳解决方案。

  何为“揭榜制”?根据省科技厅官网发布的《关于征集适合揭榜制的重大科技项目需求的通知》,技术攻关类以及成果转化类被列入揭榜制项目。例如,广东龙头、骨干企业提出技术难题或重大需求,经科技厅发榜后,相关组织、机构如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相反地,当这些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手握成熟且符合广东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经省科技厅发榜后将组织有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企业进行转化。

  “相当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赵劲松表示,“揭榜制”目的是解决广东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至于项目资金,则以需求方、揭榜方按协议落实,鼓励企业结合自身需求倍增奖励资金,省财政资金给予适当资助。根据上述《通知》,项目投入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省财政资金将给予项目投入总额20%的资金支持,根据项目投入和进展分两期拨付,分别在企业第一期投入到位后,以及中期评估检查达到考核要求后投入。

  被列入成果转化类的项目,需符合广东当前重点发展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至于如何遴选项目“上榜”,赵劲松在现场提到“并行资助”。“项目遴选过程中,如出现经专家咨询论证有结果排名靠前、但技术路线有差异的项目,我们鼓励科研团队之间开展竞争,可以给予并行资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赵劲松说道。

  这不是广东首次提出“并行资助”。时代周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广东在上个月发布《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提到,通过“揭榜”奖励、并行资助等新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开展对经济、社会、产业、区域发展具有重大需求的核心技术、关键器件等研究,以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次推介会则是将上述提到的“并行资助”落实在科研领域。

  “这意味着,广东意识到科技技术实现的不确定性。”万陆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并行资助是促进科研竞争,但要适当考虑资助比例的宽度。“技术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要考虑与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科研技术,不能孤注一掷。”他说,过去产业比较低端,科技研发离前沿技术较远。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科技研发离前沿技术不远,但考虑到科研技术的不确定性,不能一味地考虑前沿技术,也要着眼于当下发展进程。

  上述《通知》提到,省财政资金对单个项目的资助额度最多不超过2000万元,但并未提到对“并行资助”的科研团队数量、资助金额的限制。

  评估指挥棒:早问专家,多问企业家

  本次广东北上推介,是对当前社会各界呼吁推动科创发展的回应。

  这些年来,广东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包括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地方性法规促进自主创新,实施《广东省自主创新条例》,针对研究开发与成果创造、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自主创新全过程出台措施;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投入总量从2015年的1800亿元增至2017年的2300亿元。

  付出自然换来成果。省科技厅公布的2017年科技工作总结显示,去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超过江苏跃居全国首位,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3个指标均排名第一。此外,关键核心技术获得突破,技术自给率达7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高新技术企业达33073家,保持全国第一。总结提到:“广东初步构建起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加速形成。”

  但广东的科研创新仍有短板。据媒体报道,8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就《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召集16个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在听取各职能部门汇报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成给出了意味深长的点评。“从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看,广东自主创新综合实力确实显著增强,但包括科研成果链条还未完全打通、创新环境仍有提升空间等问题客观存在的。”

  以科研成果链条为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源头创新研究、核心技术突破、成果转化都是科研成果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目前,仍有大量科研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或是无法与产业需求所匹配,或是难以落地实现产业化。

  但由于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关键要素都不尽相同,对成果要求也就不同。“例如企业只需要某部分工艺的创新,就能满足生产需要,但科研机构则认为这些创新没有科研意义,成果只能以论文形式‘躺’在实验室、文献里。”工学博士杨希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就当前体制而言,从科研机构角度看,技术商品化或许还不如申请新课题,后者既有经费保障,还能产生新的学术成果。

  这与科研头上的“指挥棒”有关。万陆认为这既有体制固有的缺陷,也有客观因素影响。“广东现有产业还没到达前沿,但随着产业升级,对基础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学研需要及时对接。”另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头上都有“指挥棒”,但因指标考核标准不同,它们所指向的方向往往并不一致。

  广东正在努力调整这支“指挥棒”。本次推介会,省科技厅提到此次征集的研发项目更将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保障项目成果能为市场所需、为企业所用,坚决防止项目验收简单以论文、专利、研究生培养等指标来交差,注重推进研发成果在广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对此,万陆建议成果转化的评估过程中可“早问专家,多问企业家”,尤其是在成果评估体系中企业家必须占一定比例,由此保障这支“指挥棒”指向一致。

关键词阅读:创新绩效 科研团队 项目组织 项目成果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