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变革邂逅资本寒冬 真正优秀的车企将脱颖而出

  随着大雪节气的临近,寒冬正在真正到来。与此同时,我们身处的物理环境中,天空开始多霾,而实业如何重构竞争优势的困惑,以及一级、二级市场的「资本寒冬」,都让很多人感慨与退缩,也给了实干者脱颖而出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 智能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投中研究院VC/PE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整个市场完成募集资金的规模为341亿美元,相较于2017年上半年的1342亿美元,同比下降74.59%。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形势愈加严峻。

  与此同时,汽车行业面临能源动力和技术突破以及运营和销售思维转变带来的深刻变革,新能源、自动驾驶、车联网、共享出行、新零售等,为传统汽车制造和销售带来挑战,同时也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广阔蓝海。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实现2282.58万辆和2287.0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0.39%和0.06%。在车市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持续增长。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9万辆和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0%和75.6%。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蓬勃产业趋势仍然在持续。

  制图: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工信部

  从政策端来看,近两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正逐步退坡,但结合2017年、2018年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里程补贴金额和电池能量密度调整系数来看,对高续驶里程、高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高质量车型的补贴力度并未减小,反而略有增加。这也反映出推动新能源乘用车由「增量」到「提质」的高端化发展趋势。

  制表: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工信部

  制表: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工信部

  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日趋成熟,人工智能、车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以及80后、90后、00后等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汽车消费群体购买力的不断提升,汽车消费者整体对智能汽车的接受程度不断增强。

  此外,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到2025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中国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因此,无论是从需求端还是政策端来看,智能化都将是汽车行业未来的爆点。

  综合来看,以电动化为平台推进智能化将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 新势力为行业增添新活力

  产业驱动逻辑边际变化——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增长,占汽车总产销量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其中,2015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汽车产销量的比例分别为1.39%和1.35%,2017 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2.74%和2.69%,而今年1~10月进一步上升至3.85%和3.76%。

  制图: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工信部

  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汽车总产销量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占比的绝对值仍然较小。

  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行业力量完成并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显示,到2020年、2025年、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体销量的比例将分别达到7%以上、20%以上和40%以上。放眼全球,据彭博预测,到2040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轻型车新车销量的54%,保有量将达到全部轻型车总量的33%。可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渗透率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还提出,至2020年,驾驶辅助/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50%;至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约15%;至2030年,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

  巨大的市场蛋糕邂逅技术转型机遇,再加上行业中Tesla(特斯拉)的「成功示范」,各类「造车新势力」蓬勃涌现,纷纷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突破口,布局「新出行」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造车新势力」已突破60家。

  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提到,从竞争格局方面,全球维度来看,传统车企势必依靠规模经济缩小Tesla的先发优势,填补高性能电动车市场空白带来更激烈竞争。2019年起传统车企加速入局电动车市场,可选车型将大大增加,从GM、尼桑等已有车型升级,到保时捷、BBA从中高端市场下探,再到日韩车企直击性价比市场。而在Tesla努力迎合的中国市场,光环效应溢价若未能攫取足够份额,激烈竞争中立足前景并不明朗,留给Tesla的时间窗口愈加紧张。

  拥有不同背景的「造车新势力」百花齐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在产品、客户体验等多方面与传统车企形成差异性,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造车新势力」中各企业的发展阶段、战略及侧重点也存在不同。

  以刚刚在上海发布其首款量产车U5的爱驰汽车为例,其创始人曾经是传统车企的高管,并聘任有「奥迪quattro之父」之称的Roland Gumpert担任CPO兼德国子公司总经理。传统车企背景加上「德系基因」的团队阵容,使得爱驰汽车诞生之初就已经将对产品品质和创新技术的积淀融入血液,造车本质是新能源汽车创新前行的基础。

  据发布会介绍,爱驰U5应用了全球首款量产的「上钢下铝」车身结构,实现轻量化与安全兼得,与全铝车身相比,还大大提高了维修便利性,降低了维修技术门槛和维修成本。目前,U5已经在新疆吐鲁番、盐城试验场完成了高温试验和可靠性耐久测试等一系列苛刻的试验测试。其综合工况续航里程可超过560公里,电池包采用独特的干湿分离「三明治」结构,能量密度超过170Wh/kg,并且配备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可实现拥堵、泊车等多种场景下的自动驾驶辅助。

  爱驰汽车对标大众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明确提出要开拓欧洲市场。据爱驰汽车海外业务负责人Alexander Klose透露,爱驰U5能够满足欧洲消费者的质量要求,并且U5「以客户为本」的纯粹的设计理念也很符合欧洲消费者的观念和认知。

  大浪淘沙 高壁垒行业资本将向真正有实力的企业集聚

  除了技术方面的要求,汽车行业同样是一个以高资本投入为主要壁垒的行业,因此「烧钱」是毫无疑问的。即便是行业「标杆」Tesla也是在成立多年之后才真正实现销售收入。

  据彭博社数据,Tesla平均每分钟要消耗掉6500美元。因此,融资是Tesla甚至所有新势力车企都要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据介绍,Tesla在上市之前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其中,2004年通过A轮融资筹集750万美金(其中包含Elon Musk自己投入的630万美元),2005年获得Musk领投的1300万美元融资,2008年以转让10%的股份为条件获得戴姆勒7000万美元的投资,2009年成功获得美国能源部4.65亿美元的贷款。2010年6月,Tesla成功登陆纳斯达克,IPO融资总额超过2.2亿美元。据彭博社报导,截至2017年年底,Tesla持有现金34亿美元,未偿还债务高达94亿美元。这一方面引发了投资者对Tesla现金流情况的担忧,但另一方面也充分证明了Tesla的举债能力。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Tesla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呢?

  首先,Tesla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美国专利商标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Tesla申请的专利技术超过300项。此外,Tesla还与竞争对手戴姆勒和丰田合作研发电动汽车技术,与松下合作研发锂电池生产技术。其次,Tesla的落脚点为「新能源+智能」,这一行业前景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再次,Tesla拥有全球顶级的高管团队,其创始人Musk更是将自身利益完全与公司绑在一起,这一点使得Tesla赢得了不少投资人的信任。此外,Tesla已在行业内建立起良好的品牌效应,其中Model3以其「亲民」的定价在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独领风骚。但同时,产品的量产交付也成为Tesla饱受「诟病」以及影响Tesla盈利水平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的问题。

  Tesla此前发布了2018 第三季财报,总营收创纪录地达到了68亿美元,实现利润3.12亿美元,平均每股利润1.75美元。本季共生产ModelS+X26,903辆,出货27660辆;生产Model3 53239辆,出货55840辆。受Model3毛利率超预期达到20%以上拉动,实现正经营现金流14亿美元。但强调Tesla进入,车能否卖出去的竞争新阶段,产能适配后需求能否跟上才是未来最大考验。公司在10-Q文件中也明确提到,Fremont工厂Model3产能可以提升至7000辆/周而无需额外资本投入,但再提升则需资本投入。

  相比于Tesla,国内新能源汽车起步略晚,但在政策的鼓励以及前期的技术积累下发展迅速,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在近两年表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仍旧以爱驰汽车为例,这家至今为止成立不足2年的企业同样将目标定位于「新能源+智能」,并在长期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在技术和研发方面,爱驰汽车在上海嘉定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在德国设立Gumpert子公司,专注于领先的燃料电池和电驱动的增程技术研发,在美国设立前沿实验室,致力于前瞻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与开发。在高管团队方面,爱驰汽车两位创始人均具有多年传统车企工作和管理经验,并有Roland Gumpert作为加持。此外,爱驰汽车在2017年3月斥重资在江西上饶自建工业4.0标准的智慧工厂,第一期规划年产量15万辆,二期可快速扩至30万辆,为自主量产制造和交付提供保障。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曾在一次投资分享会中分享未来投资趋势时表示:「寒冬的时候才会分出哪些企业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最坏的时代将酝酿最伟大的公司。」

  中民投资本董事长刘秋明在金融界2018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也表示,「未来可能参照海外市场中的二八效应,20%的龙头企业吸引80%的投资资金或交易量,市值大、影响大、成长性好的头部公司与普通企业对于资金的吸引力将会两极分化。」

  毋庸置疑,在「寒冬」时刻,资本将向真正有前景和有实力的企业倾斜,真正优秀的企业将打破僵局,脱颖而出。

关键词阅读:新能源 爱驰汽车 行业 变革 资本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