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的前世今生

1月26日周六,前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被任命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这项人事变动,让“供销合作社”这个充满时代感的名词,忽然火了,并带动了一轮概念股飙高。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 刘士余

1月28日一开盘,供销社概念股集体冲高,供销大集一度大涨8%,中再资环一度涨近7%,中农立华涨近5%。

前世

供销社有着强烈计划经济烙印,其实日韩、欧洲等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农村合作组织。

50年代初,中华合作社联合机构成立,重点工作置于农村,角色是农村商品流通的执行主体。到1978年时,供销合作社的商品零售额,已经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5.5%;占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的68.2%。作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供销合作社曾垄断了几亿中国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

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渐取消商品统购统销,失去了专营权的供销社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逐渐下降。1995年时,供销合作社改革,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也明确了供销合作总社不再是政府机关,而成了事业编制。

从1997年至2003年,供销社销售量下降40%,1992年至1999年累计亏损近450亿元,系统各种负债接近1400亿元。

今生

然而即使在今天,供销合作社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中。2014年供销合作社成立60周年时,当年供销合作社销售额达三万亿人民币。

2017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5.4万亿,下辖机关事业单位2660个,但实行企业化管理仅占2.8%。

2002年,供销社提出了市场化改革方案,核心内容是供销社和供销社下属企业分开,自负盈亏,并引入社会资本。

此后,供销社概念股横空出世。

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架构,是由合作总社作为管理人,管理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而各地分公司,则是地方运营主体。

如今,中国供销集团下辖的供销子公司,包括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国棉花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开发再生有限公司等机构,分别采用控股、参股的方式开展业务。

而地方型的合作总社并不直接下辖于合作总社,并也可以控股下属公司。其组织架构类似国资委控股国有资产的模式,即地方国资委直接间接控股下属子公司。

由此,“供销系”概念股实际上也分成两种,一个为省级供销合作直属,另一种为混改参股。

省级供销合作直属的代表辉隆股份,公司控股股东为安徽辉隆投资集团,其为隶属安徽供销合作社的安徽省供销商业总公司筹资设立。

而混合所有制的代表,是“供销大集”。

想象空间

2015年4月,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海航集团控股共同合作,成立了海南供销大集,当时以269亿元成为海南省注册资本最大的企业。

2016年9月,被西安民生集团全资收购。到2017年2月,西安民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供销大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短短一年半,海南供销大集成功借壳上市。其旗下整合了湖南家润多、陕西民生家乐等多家地方平价连锁超市。其另一块主要资产,系2013年成立的掌合天下,主要为O2O的线下超市供货商。

如今,很多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组织,都以“平价超市”形式存在。

而在刚过去的这几年,一二线城市消费增长乏力,“消费下沉”已成为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概念,拼多多等瞄准下沉市场的企业异军突起。

为“下沉而生”的供销社,坐拥遍布全国的供销渠道,再加上刘士余新官上任,其构造的想象空间,也足矣让“供销社概念”再讲一阵故事了。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