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新:两年天柱行,一片侨城情 | 黔东南扶贫故事③

  

乐居财经 林振兴 发自贵州

谷雨时节,天空飘着冷雨,王日新踏着满地泥泞再次来到清水江边,望着浩浩汤汤的江水,回首来路,天柱的巨变令他不由感叹!如果不踏上贵州的土地,不置身茫茫大山,他根本无法理解这块土地千百年来的贫瘠与绝望、希冀与梦想。

两年前,他舍小家为大家,不远千里来到黔东南的一个贫困县。性格豪放的王日新,心思却细腻如丝,除了入农户、跑景区、上茶山、下基地,他还积极沟通协调人才培育、旅游发展、产品外销等相关事宜。

在当地百姓眼中,他是天柱的“三有”县长:有担当、有百姓、有远见,急群众所急,忧百姓所忧,用自己作为华侨城人的实际行动为减贫摘帽贡献一己之力。

(一)

探寻王日新成为最基层干部的原因,或许答案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情怀。这份情怀,关乎华侨城集团的宗旨和底色,也源于他儿时生长在惠州农村的一段经历。

2017年,恰逢中组部的一份文件下发至华侨城集团,要求其安排干部到定点帮扶县进行挂职锻炼,王日新主动报名。彼时,他的妻子还挺着大肚子,全家人不理解、不知道他为何要从深圳千里迢迢远赴贵州的一个贫困县。但他知道,他作为一名拥有1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必须将帮扶的责任扛在肩上。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处,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得到自然眷顾的同时,但也因高寒荒凉、沟谷陡峭、峰际连天掣肘了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窘境。

从走进天柱县的第一天起,王日新便踏上了决战决胜贫困的征程。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水土不服,加上当地饮食偏辣,他的胃经常犯病,但无论身体多不舒服,他也不舍得请假。

对大多数人而言,从企业到政府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跨度。好在王日新在华侨城工作的13年期间,从深圳华侨城到宁波华侨城,从招商策划到旅游开发,他曾多次与国土、住建等区政府部门打过交道,也为公司的一些事与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作为华侨城委派至天柱县的领头人,王日新承担桥梁纽带的作用,“把县领导的意见向华侨城及时汇报,另外,结合华侨城在文旅等方面的优势,向县领导建言献策、做好参谋。”

虽然与政府部门沟通方面,王日新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障碍,但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不免存在艰难险阻。在最初的三个月,他到乡镇和企业考察时,吃过闭门羹,原因是当地群众还不知道新来了一位副县长。

王日新并没有因此受挫,他开始学习西南“官话”,融入基层。县城和最远的乡镇之间来回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他过起了朝六晚九的生活,武装部哨声一响,便起床工作。晚上,他常常和县领导、各乡镇部门聚在一起开讨论会。

在县政府,王日新有着独立的办公室,除非是阅文件、写报告,大多数的时间他都在走访村民和考察项目。通过深入群众、入户调研,做到心有底数。

  

深圳与天柱虽然相隔1000多公里,但是王日新和天柱群众却是零距离。田间地头,乡里林间,乡民们经常都能见他熟悉的身影,还开玩笑地说他长得像如来佛,一脸慈祥。

  

“脱贫还得先立志,致富还得靠自己”,是他在走访过程中经常谈到的一句话,下去实地走访调研,王日新带去的不仅仅是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扶贫政策,同时带去的也是脱贫的信心。

他曾亲眼目睹特困户吃住都在牛栏或猪栏里,便动员周围村民帮其修缮房屋,在住房保障方面落实国家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之一。

残障及大病家庭等困难群体始终是王日新最牵挂的对象。高酿镇章寨村就有着一位70岁的老太,因老伴走得早,孩子又患上精神病,家中可谓“家徒四壁”,唯一值钱的就是烧火炉。王日新在入户了解情况后,便在离开时偷偷塞给了她几百块钱。

除了亲自下基层,王日新也鼓励和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多接触群众、多了解群众、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助理陆帝成就是他要求中的一位。而今陆帝成已转换身份,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脱贫攻坚网格员。

于陆帝成而言,王日新对他的要求严格如父,对他的成长关心如兄。今年1月,陆帝成的小儿子出生,他只请了3天假期,王日新知道后,便主动跟他提出,帮他向有关领导申请延长假期。

同为父亲的王日新,对此感同身受,因为挂职黔东南,他错失了他孩子成长的很多“第一次”,没能见证他女儿出生的时刻,也没能当面听见她喊的第一声“爸爸”。

(二)

  

清水江畔是王日新平日里最喜欢散步的地方,他会沿江捡一些稀奇古怪的石头,集石留念,摆放于房间的各个角落。

作为“中国重晶石之乡”和“贵州高原黄金城”,天柱境内重晶石、黄金、煤等矿产资源丰富,而今“金色天柱”摇身一变为“山水田园,人文天柱”,原本挑大梁的工业也逐步让位于旅游业。

据悉,2018年贵州旅游业持续“井喷”,甚至超过了云南。全省旅游总人数达9.69亿人次,接待旅游总人数全国最多;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增长33.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王日新看来,这里有着美丽山水和家祠文化,具备吃“旅游饭”的天然条件。而文化旅游产业,正是委派他来此挂职的华侨城集团的主营业务。

在挂职期间,为充分了解当地的旅游状况,他首先跑遍了天柱县的16个乡镇(街道),而后就是黔东南的16个县市,他清晰掌握着广西、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定位。也因此,王日新一语道出了天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旅游要找坐标,要找差异化和爆发点。”

三门塘景区就是天柱县的旅游坐标之一,它拥有家祠文化、古建筑群、木商文化和民族文化,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让沉睡500多年的三门塘村重新焕发生机。

其中,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灵活多变,风格粗犷而不失精致;民居建筑为穿斗式悬山顶小青瓦结构,门窗雕刻精美;村巷街道、桥梁码头青石铺砌,阡陌相通;古井、石刻星罗棋布,点缀乡间,这些元素结合家祠文化和寻根文化,别有一番风味。

王日新在担任三门塘景区项目副指挥长时,吃住都在景区周围简陋的宿舍里,于他而言,一张床、一匹被褥足矣。他主张“修旧如旧”,“修文物一定要保护好,如果修的都是新的话就没有意义。但不是说不去动,在视觉上拒绝脏乱差,把之前乱拉的电线往下埋,但该保留的一定要保留。”

为了避免“养在深闺人未识”,品牌构建也是王日新十分注重的方向。贵州卫视电视节目《我在贵州等你》到三门塘取景拍摄,在他的协助下促成,也使得三门塘家祠、晒家谱、油茶制作、侗歌表演、山水风光等浓郁的民风民俗得以对外展示。

“能吸引游客来吗?游客来了,他们到这消费吗?游客还愿不愿意再来?”这是王日新在梳理三门塘等较适用于开发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写在自己工作日记里的“核心三问”,这也是推进待开发旅游资源项目开出最准确的药方。

  

此外,关于旅游扶贫的思考,也一直在他脑海里打转,“如何让旅游资源转化为实打实的收入,这是破题的关键”。

借文旅产业特长助力扶贫,他有两大杀手锏,其一,结合天柱县的民族文化、农业产业园区、其它旅游景点等多个旅游资源来打造天柱县的旅游产业网络体系。其二,依托清水江一线,整合上下游所有的旅游资源,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度。

如今,以三门塘景区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景区已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极具代表性的旅游打卡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逾万人次,通过“旅游+”间接带动的周边产业发展更是直接造福了当地居民。

(三)

“扶”字分成两半,右边是夫,要有人;左边是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如果说旅游扶贫是天柱县的主线,那么产业扶贫则是支撑;这厢旅游扶贫模式正持续复制,那厢产业扶贫也如火如荼。

天柱县油茶产业被王日新简称为“农业界的房地产”,寓意买了便可“升值”。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成功引进和培育了贵州恒生源、中联天地等8家企业和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油茶产业发展,同时当地贫困户可参与“三变”改革入股分红。

四月,料峭春寒方褪,老树萌发新芽,在油茶园上班的小吴也春风拂面,她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油茶园离家近,还能抽空回去照顾家里的老人。另外,她们家土地入股油茶园还能分到租金和股金,等油茶有收成后,就能与公司三七分成。

目前,像小吴这样将土地入股油茶园的农户有超过800家,截止2018年已带动2.1万户6.2万人脱贫增收。更让农户们欣喜的是,盛产后的油茶每亩产值将稳定在3000元以上,经济收益期更是长达五十年以上,端上这碗“产业饭”,可以直接受益几代人。

挂职以来,王日新对接华侨城在天柱县的帮扶资金,所有款项都须亲自过手,让华侨城的每一笔资金用得其所,尤其是点对点的教育和医疗。

他不止十次来到石洞镇调研。2018年11月初,王日新调研得知石洞镇水洞小学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人数达到在校总人数的近50%,该校舍经年失修,墙壁、房顶出现漏水。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所深度贫困乡镇学校奋发图强、不向困难和贫困低头的精神。”在接触过仅有的玩具是木陀螺和铁环的孩子之后,王日新深感城乡教育资源的落差,在扶贫日志中写下,“尽快将捐赠的财务送到孩子的手上,希望能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一些帮助和改变。”

很快地,王日新火速对接了华侨城集团在11月20日举办的大型募捐活动,募集了一批教学物资,解决了当地学生的燃眉之急。如今,天柱县石洞镇水洞小学的学生们,用上了来自华侨城集团各子公司捐赠的辅导教材和读物、文体用品,盖上崭新温暖的学生被套,办公室也增加了电脑、显示器、打印机等数码产品。

此外,以王日新为代表的华侨城人,正在与落后的医疗系统对抗到底。2004年定点帮扶天柱县以来,华侨城集团援助建设乡镇卫生院医技楼12所9000平米,赠送救护车10辆,赠送医疗设备54件。村民再也不用跋山涉水到市里看病,避免了因没有及时就医导致的悲剧。

两年是积累,更是脱变。2017年,天柱县已实现“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实现2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7个贫困村按国标出列”的目标;2018年,天柱县如期完成了向州委、州政府的承诺目标“减少贫困人口20600人,44个贫困村按国标出列”。

这两年,王日新无怨无悔的付出,也被扶贫办和当地百姓看在眼里。2017年,组织部门对他本人的工作满意情况测评中,“好”占比97%;2018年,好评占比便上升至99%。

来黔东南之时,王日新的小女儿还未出生,如今已一岁四个月。两年多的日夜坚守,天柱县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今年四月任职期将满,即将踏上返深之途的王日新,没有告诉任何人具体的归去日期,因为他还将带着妻儿一起重回这里,见证天柱真正的“脱贫摘帽”。

了解更多>>专题 | 华侨城的黔东南故事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