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国有银行改革始终是围绕市场化这么一个核心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新书发布会今日在京举行。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出席发布会并演讲。

  姜建清表示,总结和研究4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金融业持续发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有具有重要意义。

  姜建清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道路,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体会,具体有以下五点:

  一是金融是现在经济的血液,发展是硬道理,金融发展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二是创新是金融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制度创新更是激发金融活力的引擎。整个金融改革难的不是产品创新,服务或者技术,或者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真正难的是制度的创新。三是市场化机制的构建贯穿整个金融改革的过程,这也是打造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的必由之路,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的改革,根本是建立现代企业的架构,建立风险自担的内控机制,解决风险的软约束问题,建立市场导向,杜绝财政化的经营行为,所以国有银行的改革始终是围绕市场化这么一个核心。四是金融改革是系统工程。五是风险管理永远是金融的要领。

  姜建清表示,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需要持续完善的公司治理和推动,战略的转型,股改上市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终点,它只是改革的新起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遇到很多的挑战。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需要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独特的道路,需要深入研究统筹支持实体经济,以推动金融创新的关系,坚定不移的抓好风险管理,稳步推进国际化、综合化、信息化的改革。

  以下为发言实录:

  姜建清:大家上午好!这本书写的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历史,是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甚至是中国银行业大家共同的故事。首先感谢这本书的最后新书的出版,感谢人民银行,特别是周行长的推动,五家行业银行的支持,我记得书在准备写的过程中,我也请五家银行的董事长,大家一起出来碰一碰,当时说有你们的支持我敢来写这本书,工商银行的情况比较了解,其他银行都要反映,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大家一致表示,全力支持,在这里没有大家的支持是写不成这部书的,感谢很多领导,有21位领导都接受了采访,实际上更多,有各种原因,有些最后没有放在里面,在这些领导都非常的认真,接受采访,后来采访稿整理出来以后又拿去修改,一次一次的,非常的认真,使这本书非常的鲜活,我记得写这本书的时候,周行长说这样一本书不要写成报告文学一样,要有理论性、学术性,第二你要写的生动,有些文章像学术论文一样,要有可读性,这个要求是很难的,我们最后努力使大家第一能够读得下去,第二所有的史料都是经过详细的论证,绝对是要保证它真实,每家银行都参与,使我们这本书更加生动。感谢写作组的同志,近50人的写作班底,还有很多人的支持,感谢大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感谢波源基金会(音),特别是在书准备启动的时候,开始搞了好几次大纲怎么编写,非常感谢。这个我最后还想讲,最要感谢的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要是没有这个伟大的时代,提供了这么一场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我们能够穿越这场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尽管改革这么困难,但是最后是成功的,还是要讲一下这些感谢的话,最后我们以文字把这段难忘的历史记载下来,希望能够给广大的读者很多的专家学者将来有一些思考,下面进入主题。

  从业近40年来,和许多同事一样非常有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国金融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多说了。我想用一句话来说,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金融业也是同样,中国银行业称为技术上破产,通过转型发展,浴火重生,今天中国银行业的规模、效益、质量、广度、深度、国际影响力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业是世界第一位的资产,超过270万亿元,盈利水平和资本质量居住全球银行同业的前列,前18位银行里面有四个银行,交通银行也列入前20大银行,在金融改革开放道路的同时,我们进入新的阶段,新的时期,所以从实践到理论,我们来总结和研究4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金融业持续发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还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想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三此改革,股份制改革是国有银行确定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实在这个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发展经济已经确定了,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大家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实行的是像苏联式计划经济的体制,投资财政拨款解决,财政体系不是银行体系来承担着分配资源的核心功能,书里面有很多数据,基本上80%以上都是财政,甚至是中央财政的,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也是财政的,银行就是流动性的,季节性的,因为银行很小,非常小的财政已经没有钱,银行更小,那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存款。改革开放处于这样一种大财政、小银行的体制,实际上也没法解决我们改革开放的资金需求,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序幕拉开的时候就是要发挥银行的作用,逐步替代财政在资金配置中间的作用,序幕拉开的时候,银行为什么会发挥这样的作用。所以大家看到之后就是一连串银行的分裂,原来都是人民银行大一统,后来农行、建行、工行,那时候开始人民银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不再办理居民企业业务,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的机构也分出来。1986年以后一连串的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等多元形成。这一切实际上改变了过去的模式,国有银行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融资主渠道。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这就是金融发展的第一次转折,为什么大家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历史来看是这样一个历史的过程。

  第二,市场化、法制化的改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发挥了银行作用之后,80年以后,90年代,银行采取了很多的改革措施,包括增设机构、扩大业务等等搞活金融,搞活经济,这段时间1978-1990年,银行平均信贷增长是20.38%,平均增长是40.6%,GDP增长非常快,银行增长更快,信贷增长对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也导致的市场流通的货币更多,所以通货膨胀就开始,当时达到了24-25%,之后有大串的经济过热的一些现象,很大程度也是跟当时的财政体制的改革,大家有些包干制,大家知道经济发展就是财政收入多,财政收入多,经济发展就要信贷,信贷又管住了,不仅是有钱可以贷款,是讲粮票的规模,那时候搞了大量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等,银行把钱给他去放贷款,就可以绕开规模,所以经济就乱了,主要是管住那一堆实现,一直到很长的时间,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式的承认要综合经营,事实上很多方面已经在综合经营。

  非常重要的是一段时间以后成立了三大银行,出台了中国银行法、行业银行法等,经济上的治理整顿也使高通胀得到遏制,物价回落。宏观金融上治理的还是非常不错,20多年来几乎保持着低通胀的宏观金融水平。但是微观金融问题开始凸显,自从商业银行的贷款成为社会融资的主渠道之后,不良贷款伴随出现,1984-1990年,不良贷款率不断的上升,多数年份10%以上,80年末达到15%,90年代达到20%多,这个20%还是不准确的,当时是四项分类,按照五级分类应该还要加十几个百分点,到90年代末的时候,差不多应该在40%-50%的五级分类的标准,还有非信贷类的抱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开始着手解决国有资产不良问题,都为以后股份制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或者基础的准备。又是一个大的外部冲击,本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回顾一下,都在说“狼来了”,大家对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的共识开始,广泛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间,另外一点对国有银行造成这些问题的征集所在大家展开了很多讨论,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间的争论是差不多的,有的开始在之前一点,大家认为国有银行主要是科学管理问题,管理不好,管理好了就好了,管理不严格,慢慢大家开始注视到机制体制的问题,怎么样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国有银行向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行。

  在党的十五大开始确立了现在的改革方向,第一次明确了股份制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的有效途径,第一次提出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具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为国家商业银行,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体制机制问题和不良资产竞争力低下的问题,2003年推动以产权为核心的(58:08)国务院在2005年把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推进,2008年顶住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出了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五大银行全部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公开上市。这个我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第二,中国的金融改革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道路,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体会。

  一是金融是现在经济的血液,发展是硬道理,金融发展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金融的改革一个是周行长讲的,其他国家都是用财政资源来解决存在的不良资产这些问题,中国综合运用了各种手段,非常重要的运用了国家资产负债表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同,与许多国家,因为储蓄率比较低,主要依赖外债推动,中国推动市场手段,将高储蓄率转化为投资,动员内部资金制成转型。中国金融业的繁荣稳定为经济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和保障,拿40年前后做一个比较,40年来中国的人民币从1978年是1155亿,2008年是117.5万亿,增长了1356倍,(…)增长了161倍,外汇储备不说了,那个是上万倍,太大了,我们可以分析,没有金融业的改革开放,确实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另外一方面来看,因为有了发展,中国金融业才走出了可能在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问题,解决了不良贷款和财务抱负,依靠发展形成了现在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等等。

  二是创新是金融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制度创新更是激发金融活力的引擎。整个金融改革难的不是产品创新,服务或者技术,或者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真正难的是制度的创新,周行长讲的我非常有感触,在我们前面是没有前行,没有可模仿的道路,没有哪一个教科书或者哪一个国家的案例,是一个大国案例可以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我们可以仿效的,是没有的。财政又非常的薄弱,难以承担改革这么一个巨额成本,创造性的运用国家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等等,股改上市,之后财务重组持续的创新,机制体制,金融模式、产品模式,包括公司治理的改革。整个改革的成功里面都是归功于创新,当然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正确的领导,果断的决策,全力的推动,也就是我们制度的优势和我们创新的保证。

  三是市场化机制的构建贯穿整个金融改革的过程,这也是打造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的必由之路,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的改革,根本是建立现代企业的架构,建立风险自担的内控机制,解决风险的软约束问题,建立市场导向,杜绝财政化的经营行为,所以国有银行的改革始终是围绕市场化这么一个核心,完成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集中精力完善公司上市的机制,强化党委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建立这么一个科学的治理机制和模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四是金融改革是系统工程,在中央的决策确定以后,在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等各单位大力配合和支持下,五家银行的股改和实施过程各有特色,共同完成了不良资产的剥离,人力资源的改革,定价等一连串艰巨的任务。很多上市的地点,上市方式的选择等等,都是深思熟虑,综合的权衡,这也是抓住了非常好的时机,天道酬勤。中国几个银行的改革差不多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如果我们想一想拖几年,像大型银行的股改真的是不可能推得出去。

  五是风险管理永远是金融的要领,金融业本身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具有天然的脆弱性,通过这一个改革,我们40年金融的改革发展,成就是令人瞩目的,我们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和不良资产做斗争,教训极为深刻。

  第三,检验改革成效需要时间。现在农行改革上市完成已经过去十年多一点,股改后的大型商业银行以有益的成绩向党和国家交出亮丽的答卷,实现了从质量的洼地到质量的高地,从行政的约束到资本的约束,从规模的导向到盈利的导向,从本土的经营到全球的拓展,从位居中游到全球领跑,我到东欧很多次,这些国家基本没有本国银行,或者留下一两家,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他们尝到苦果了,对一个外国,本身中东欧国家没有太大风险微机的,一收缩信贷紧缩,马上就会出问题,这些国家基本上失去了货币政策和本国的支撑,他们光想到处理不良资产等等。中国是走出一条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的道路,这一次改革,特别值得讲一讲,我觉得它是一把钥匙开两把锁,那时候叫国家金委,当时讲2000年,上万亿和2003年几万亿不良资产剥离以后,极大的推动了国有企业把历史包袱去掉,为什么后来发展这么好,跟银行当时股份制改革分不开,无意中间一把钥匙开了两把锁。

  最后一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需要持续完善的公司治理和推动,战略的转型,股改上市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终点,它只是改革的新起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遇到很多的挑战。我说它面临一个经济周期,还是一个政治周期,习总书记说我们是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一个经济周期,一个行业周期,科技周期,三期叠加的阶段,面对很多的挑战,改革任重道远,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需要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独特的道路,点个题,需要深入研究统筹支持实体经济,以推动金融创新的关系,坚定不移的抓好风险管理,稳步推进国际化、综合化、信息化的改革。

  我们走过的这场中国金融的改革,回顾来看,我认为这场改革,它的思路之活跃,举措之缜密、成效之良好,完全应该载入世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史册,股改的胜利完成使国有银行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股改成功只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大型商业银行还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还要持续推进和深化改革,这是大型商业银行保持发展和良好质量效益的根本保证,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大型商业银行仍需努力,谢谢大家。

关键词阅读:姜建清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