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为什么有人摆脱不了贫穷?

摘要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为缓解全球贫困所作的突出贡献。

  北京时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为缓解全球贫困所作的突出贡献。

  同时,埃丝特·迪弗洛也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的第二位女性获奖者。她与阿比吉特·巴纳吉合著有《贫穷的本质》一书,两位作者走遍五大洲,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剖析了“贫穷陷阱”的怪圈,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本文节选自《贫穷的本质》,以飨读者。

  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多以失败而告终,我们提供我们认为穷人需要的东西,数以万计的食品补贴、小额信贷、帮扶创业司空见惯。

  然而穷人需要的真的是这些吗?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了解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或许我们可以知道贫穷的本质,即为什么有人摆脱不了贫穷。

  “穷人”基本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因此我们对穷人的大力援助势必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即穷人迫切地需要食物。

  食品补贴在中东司空见惯:

  埃及在2008—2009年花费了38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用于食品补贴;

  印尼制定了分配补贴大米的Rakshin计划;

  在奥里萨邦,穷人每月可以购买55磅大米,每磅4卢比,这一价格低于市场价格20%。

  然而穷人需要的真的是这些吗?他们除了手里没有多少钱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吗?他们极度贫困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质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我们遇见了一个叫欧查·姆巴克的人。

  我们问他,如果有更多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他说会用来买更多的食品。我们接着问他,如果有更多更多的钱他会买什么,他说会买更多好吃的食品。

  于是,我们开始为他和他的家人感到遗憾,因为在我们坐着的房间里,我们注意到了一台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

  我们又问他,如果他觉得一家人都吃不饱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

  他笑着回答道:“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这个村子待了一阵子之后,我们很快明白,为什么欧查会那样想。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没有剧院,也没有音乐厅,甚至没有可以坐下来看看行人的地方。而且,村里也没有多少活儿可干。

  欧查和他的两个邻居(采访时他们一直在一起)一年只干了约70天的农活儿,还有约30天的建筑活儿。一年中,他们除了照顾自家牲畜,就是等着拿到干活儿挣的钱,这使他们有大量的时间看电视。这三个男人都住在小房子里,没有可用水,卫生条件也不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他们拼命地找工作。不过,他们家里都有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还有移动电话。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的食品消费一直都在下降。这一现象在奥威尔的《通向威根码头之路》一书中也有所涉及,他描述了穷人是怎样逃避沮丧的:

  他们不会迁怒于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们却不一定因此而专注必需品,也不一定会排斥奢侈品。因此,在长达10年的极度沮丧期内,所有廉价奢侈品的消费都有所提高。

  这些“嗜好”并非那些行为不慎重之人的冲动消费,而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不管内心的冲动如何驱使他们、外界如何对他们施压。

  欧查·姆巴克的电视机并不是赊账买的——他为此攒了几个月的钱。印度母亲也是一样,她们会提前10年或更长的时间,开始攒钱为自己8岁大的女儿准备婚礼,在这里买一件小首饰,在那里买一个不锈钢水壶。

 

关键词阅读:诺奖

责任编辑:张振江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