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 信托业支持实体经济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张炜

  中国信托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9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信托资产规模继续平稳回落,信托资产风险率上升。

  数据显示,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连续7个季度下降。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余额22万亿元,较二季度末下降5376.9亿元,环比下降2.39%。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到严监管、强监管等政策措施影响,信托资产风险率升高。2019年二季度末,信托资产风险率为1.54%,较一季度末上升0.28个百分点。三季度末,信托资产风险率增至2.1%。业内人士认为,自“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信托公司普遍加强主动管理能力与风控能力建设,信托行业总体风险可控。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信托业健康发展就要从过度依赖通道业务切实转向“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业务本源。今后,信托业在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和证券信托投资等方面大有可为。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017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26.2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近30%。但随着“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信托资产规模稳步下降。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认为,通道业务在2017年占比约为70%,是驱动信托规模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而“资管新规”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对信托业的影响较大。

  2019年以来,多项信托行业监管政策出台,进一步细化落实“资管新规”降杠杆、破刚兑、去嵌套的监管要求。例如,中国银保监会6月下发《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集合资金信托有关事项的通知》,在降低信托公司获得险资投资门槛的同时,明确并提高了具体业务操作规范的标准,新增了“禁止将信托作为通道、强化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责任”等要求。据分析,2018年底保险机构投资资金信托规模为1.27万亿元,上述通知旨在进一步加强保险机构投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管理,规范投资行为,防范资金运用风险。

  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信托行业回归本源,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信托资产规模继续回落,主要是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下降较多,行业去通道效果进一步显现。随着传统业务空间压缩,信托公司向主动管理业务转型,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慈善信托、家族信托等成为主要方向。另外,“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也有利于促进信托行业回归本源,促进信托行业理性发展。A股上市公司安信信托在2019年半年报中称,未来信托行业将更加专注于服务实体经济,基于产业的主动管理能力将成为竞争的主赛道。

  继续回归业务本源

  王尧基表示,2019年第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表明,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处于“资管新规”过渡期的信托业已在降规模、去通道及加强对实体经济支持、布局新业务等方面取得成效,但信托业扭转过度依赖通道类粗放经营局面、回归业务本源还须持续努力。

  在王尧基看来,目前信托业的去通道、降规模表明对信托业影响深远的“资管新规”效力正在发挥出来。长期以来,信托业依靠自身行业优势,与券商、基金等合作从事事务管理通道业务,成为银行资金绕过监管投向禁止或限制行业的主要载体,加之做刚兑、资金池等,不仅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累积。而“资管新规”要求信托等行业通过破刚兑、除嵌套和去通道等对其资管业务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意味着信托等行业要从以往的以量取胜的粗放经营阶段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经营阶段,从而规范资管各方权利及义务、清理理财乱象、防范金融风险。

  此外,信托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差异化经营,尤其是为一些无法从银行和股市得到融资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也可积极拓展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此外,要抓住资本市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机遇,积极推进信托业向资产证券化等方面转型。

  专家们表示,信托行业应该深化转型,谋求高质量发展。“资管新规”推动信托公司回归本源,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在差异化经营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例如,信托制度具有破产隔离的功能与优势,有利于信托公司深入挖掘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业务机遇。光大信托董事长闫桂军近日表示,信托行业模式应向基金化、证券化、资产管理化转变,彻底改变类信贷、类银行业务模式,由影子银行向真正的资管机构转型。光大信托发展资产证券化,帮助实体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公司大力推动ABN、ABS等标准化融资工具发展,服务于实体企业的各类财产权信托存续规模为366亿元,最大程度地满足实体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