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一哥”争霸赛升级 温氏打入牧原大本营

  时代周报记者 黄嘉祥 发自深圳

  猪粮安天下。随着非洲猪瘟进入下半场,“保供稳价”成为国内当下一项重大任务。

  11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全国畜牧工作会议提出,要求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确保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稳定。

  同一天,在2019年第15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将抓紧工作,尽快填补生猪期货的空白。

  如今,全国的产能开始逐渐恢复,其中全国能繁母猪存栏10月首次止降回升。而超级猪周期下,“养猪一哥”温氏股份(300498.SZ)与“千年老二”牧原股份(002714.SZ)维持了20余年互不进入对方大本营的养猪格局被一朝打破,代表中国两种不同生猪养殖模式的两大龙头企业终于短兵相接。

  11月27日晚间,温氏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温氏产投拟以现金3.5亿元收购河南省新大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大牧业”)41.22%股份。同时,温氏产投对新大牧业现金增资4.6亿元,共获得新大牧业61.86%股份。

  交易完成后,温氏股份将实现猪产业在河南布局零的突破,这也意味着,温氏股份打入牧原股份的大本营。

  在温氏股份的攻势下,牧原股份也加快全国市场布局。

  12月1日晚,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拟在河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河南等6省设立14家子公司,总投资金额共达1.4亿元。截至目前,牧原股份已在年内新建子公司达39家,其扩张触角也逐渐延伸至长江以南地区。

  对于温氏股份在河南市场的下一步布局,以及牧原股份是否会加码南方市场,进入广东市场等相关问题,11月29日,时代周报记者分别联系上述两家企业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11月29日,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两家公司的超高估值都是受短期生猪产业供给不足的市场预期影响,一旦如农业农村部预计到明年供给稳定、供求紧张缓解后,牧原股份的估值可能会出现明显回调,两家公司的比拼最终还是会落在业绩基础上。

  短兵相接

  新大牧业成立于1998 年,以种猪繁育业务起家,业务包括生猪育种及繁殖、生鲜肉等,公司母猪总设计存栏2.8 万头,商品猪出栏能力 70 万头,是农业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

  除了布局河南市场之外,温氏股份更看中的是新大牧业的种猪业务。

  “得母猪者得天下”。太平洋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周莎认为,育种是畜禽养殖业皇冠上的明珠,在肉类极度缺乏的当下,拥有和创造种源的资产价值将呈指数级别增长。

  相比之下,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家的温氏股份,其种猪业务要弱于“自繁自养”模式的牧原股份。今年以来,包括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在内,众多养猪上市公司都热衷于加大种猪选留,以备未来产能扩张。

  11月30日,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温氏规划的养猪体量很大,光靠原有的产区和发展模式显然无法完成目标,所以温氏通过并购的形式,将市场上的产能纳入到自己的产能体系里面。

  作为国内前两大龙头企业,温氏股份与牧原股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养殖模式,以往温氏股份的产能布局大多聚集在长江以南地区,尤其是两广(广东、广西)地区,而今年以来则不断进行全国化布局。

  根据今年7月温氏股份接受机构调研的数据显示,温氏股份在广东地区的产能占比约25%。华东地区逐步增加,山东、安徽、江苏地区加起来占比20%左右,华中和东北也在增加。未来主要是在华东、华北、河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不断增加,广东和广西的增量相对较少。

  牧原股份的大本营则在河南,今年初,牧原股份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养猪产能分布主要以长江以北的粮食主产区为主,也是生猪主产区。

  天眼查数据显示,牧原股份实际控制的116家养猪业务相关子公司中,没有一家位于广东。

  从今年的布局来看,虽然牧原股份仍未直接进入温氏股份大本营所在的广东市场,但其先后在江苏、山东、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广西等地布局,扩张范围已不仅局限于长江以北。 

  “温氏进入牧原大本营布局在预期之中,未来双方竞争或会进一步加剧,牧原可能早晚也会到南方去,下一步或会加大长江以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布局。”冯永辉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竞逐“养猪一哥”

  在河南的短兵相接,只是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争夺“养猪一哥”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牧原股份股价不断攀升,从29.01元一度突破100元,公司总市值也一度达2100亿元,超越温氏股份,登上养猪行业榜首。

  截至12月2日收盘,牧原股份报收90.17元/股,总市值为1949亿元。

  相比之下,温氏股份的股价表现不温不火,从年初的26.15元涨至12月2日的36.38元,总市值为1933亿元。

  从总市值来看,牧原股份与温氏股份旗鼓相当,短期内“一哥”的位置轮流坐。从规模、营收、利润等方面来看,温氏股份则稳压牧原股份一头。

  从产业布局来看,温氏股份具有肉猪与肉鸡双主业,并在产业链上横向和纵向拓展,业绩较为平稳。2014―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87亿元、482亿元、593亿元、556亿元、57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6.9亿元、62.1亿元、118亿元、687.5亿元、39.6亿元。

  牧原股份业务则较为单一,生猪养殖业务占比达95%,业绩波动较大,2014―2018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6亿元、30亿元、56.1亿元、100亿元、13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亿元、5.96亿元、23.2亿元、23.7亿元、5.2亿元。

  从生猪规模来看,由于温氏股份体量大,近几年增速趋于平稳。2015―2018年,温氏股份生猪出栏量分别为1535.06万头、1712万头、1904.17万头、2229.70万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则分别为191.9万头、311.4万头、723万头、1101万头,四年间产能翻了5倍。

  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双方各自的模式有关。

  从扩张速度上来看,牧原股份“自繁自养”模式不及“公司+农户”模式快。不过,牧原股份在疫病防治、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此前,牧原股份亦对外表示,已经能有效防控非洲猪瘟。

  在非洲猪瘟的背景下,牧原股份的养殖模式优势尽显。从利润增速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净利润为60.9亿元,同比增长109.84%;而牧原股份在这一指标上则为15.43亿元,同比增长259.67%。

  牧原股份的市值之所以会超越温氏股份,冯永辉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要想恢复生产的核心因素在于母猪的数量,母猪的数量决定了恢复产能的速度和未来的产量,而这个时候恰恰体现了牧原股份的优势,其育种体系在行业中相对领先, 且是自繁自养,所有的肉猪都在自己手中,而温氏股份的肉猪大多在农户手中,在当下猪肉景气行情下,能够在短期之内迅速把大量肉猪留种,扩大能繁母猪群,目前能做到的只有牧原股份。

  11月30日,广州雪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昌民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温氏股份历来经营稳健且内部管理较为完善;反观牧原股份,近年来风格较为激进,非洲猪瘟暴发后公司自繁自养的模式防疫优势明显,资本市场借非洲猪瘟猪肉涨价和公司一系列大动作配合拉升的味道较重。随着牧原股份市值赶超温氏股份,前者快速扩产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财务风险也在加大。

  冯永辉认为,若未来猪价保持高位运行,随着牧原股份产能释放,其利润亦有望超越温氏股份。不过,在非洲猪瘟疫情尚未解除之前,一切尚未可知,未来谁的防疫工作做得好,谁就有机会做到行业第一。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