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意图凸显 央行再次展开MLF操作

  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着眼于长远,重视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整体上继续保持定力,“精准滴灌”的节奏与力度均有望增加。

  聚焦央行开展MLF操作

  ■本报记者 姜业庆

  12月6日,央行开展3000亿元MLF操作,期限1年,中标利率维持3.25%不变。业界人士认为,这超出了市场预期,预示着未来资金面将相对宽裕,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会取得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经济的稳增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流动性将增强

  “央行持续MLF操作,主要是为了释放年底的流动性的需求,到明年年初,流动性应该会逐步增加。”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央行敦促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说明央行对流动性还是有一定要求的,特别是对市场流动性的供给。

  记者注意到,11月5日,央行公告称,开展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三次降息,只降1年期,不降5年期,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据央行网站数据显示,央行在11月20日、21日、27日、28日、29日的公告中表示“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11月25日、26日的公告中也指出“临近月末财政支出增加,吸收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8年4月以来,央行1年期MLF操作的利率一直维持在3.3%的水平,而在11月5日,1年期的MLF中标利率较往期下调了5个基点至3.25%。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下调政策利率符合市场预期,有助于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下调1年期MLF利率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表明央行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对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定和扩大内需具有积极作用。

  今年8月,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央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自此,LPR报价与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指MLF)利率挂钩。

  目前,LPR利率=MLF利率+银行加点,从MLF利率看,1年期MLF利率为2016年以来的首次下调。从银行加点来看,在8月份、9月份分别下调6个基点和5个基点。而央行只降低1年期利率,不降低5年期利率,目的是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缓解民企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MLF利率仍处历史较高水平,降幅空间仍然较大,后续央行可以通过下调MLF利率的方式降低LPR利率,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分析指出,从11月份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来看,略有“锁短放长”的意味,逆回购到期量8900亿元,投放量3000亿元;MLF到期量4035亿元,投放量6000亿元。同时,央行下调MLF、OMO利率各5BP,显示货币政策暂时还未转向,货币市场利率下滑。

  而12月6日的MLF利率没有变化,并不代表这一轮政策利率调整结束。在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看来,在降成本、稳增长真正出效果之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可能还会有若干次调降,但调降幅度可能会相对有限。

  华泰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继强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未来MLF利率存在继续小步下行的空间以引导LPR继续走低,着眼于稳定2020年宏观经济运行,接下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望持续加大,货币政策有可能进入一段宽松窗口期,MLF利率进一步下行的概率较大。

  “货币政策宜采取小幅循序渐进宽松的方式。”民生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解运亮分析表示,一是日前监管层明确指出,应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货币政策。二是11月CPI大概率继续惯性走高,须警惕通胀预期发散,不宜释放过多过快的货币宽松信号。三是出于防范国内外各种风险的考虑,货币政策有必要保留一些操作空间。

  业内预计,明年1月份央行降准概率较大。对此,颜色指出,明年1月份央行降准的概率比较大,主要基于三点考虑。第一,1月份可能会有比较多的专项债发行。第二,从传统意义上来看,1月份银行信贷投放都会比较高。第三则是叠加春节效应。

  稳增长意图明显

  记者注意到,同样在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2020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要求,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其中,“稳增长”被排在了首位,这显示出对于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的2020年来说,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尤为重要。

  专家预计,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着眼于长远,重视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整体上继续保持定力,“精准滴灌”的节奏与力度均有望增加。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本报记者,在稳增长的政策目标下,货币政策“锁长补短”,目的就是要把“流动性的花儿栽种到实体经济的田野上”。

  杨德龙分析,近期央行连续MLF操作,说明央行现在的政策目标偏向于稳增长,通胀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形成约束。他指出,这一轮的通胀上升,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涨带来的,核心CPI仍然是下降的。“所以当9月份CPI上升到3%,涨幅可能在10月份还会扩大的时候,并没有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这就说明央行货币政策依然保持了定力,没有跟随美联储进行降息。”杨德龙说。

  事实上,在之前美联储连续9次加息的时候,央行也没有跟随加息,这次下调MLF利率5个基点,也是2018年4月以来的央行首次下调,可能会对11月份的LPR报价形成影响,降低LPR的报价。LPR机制在改革后与MLF利率挂钩,使得MLF利率成为了“利率之锚”。所以,这次央行降低MLF利率,就是为了引导LPR报价下行,继而传导到企业融资利率下行,降低企业的债务负担,有利于经济的企稳。

  杨德龙认为,当前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9月份制造业PMI出现了明显下降,下降至49.3,这是比较低的水平,说明制造业下行趋势较为明显。PMI是一项先行指标,预示着未来两三个月制造业走势都不太理想,所以这会促使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措施。

  事实上,11月份,央行行长易纲在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就提醒,金融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规划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

  解运亮分析指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货币调控采取小幅循序渐进宽松的方式为宜,MLF利率两个月调降一次可能更好。

  温彬也告诉本报记者,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依然存在下行压力。守住经济增长的底线,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从数量来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适应。从价格来看,有降息的空间和必要。尽管通过LPR新机制,银行实际报价利率已从新机制实施前的4.31%下降至目前的4.20%,但直接下调政策利率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温彬指出,按照LPR新机制,下调MLF利率应该在随后的LPR报价中同步、等量反映。随着LPR新机制日益成熟和完善,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会明显下降。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