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12月企稳初现 2020年政策如何抉择?

摘要
伴随着三季度以来宏观逆周期政策的密集发力,以及年底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达成,逆风前行的中国经济终于在年底初见企稳的曙光。展望2020年,这种企稳之势能否延续?宏观政策又应如何选择?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9中国经济年报。毫无疑问,这一年中国经济并不容易,内外部压力之下GDP增速逐季回落,从一季度的6.4%一路降至四季度的6.0%,全年报6.1%、较2018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当然,伴随着三季度以来宏观逆周期政策的密集发力,以及年底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达成,逆风前行的中国经济终于在年底初见企稳的曙光。四季度以来,信贷数据率先企稳、融资结构有所改善,11月开始工业生产实现低位反弹,12月进出口贸易增速超出预期,部分高频数据也在向好。展望2020年,这种企稳之势能否延续?宏观政策又应如何选择?

  中美达成协议改善外贸景气度

  回顾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意外因素,毫无疑问是中美经贸摩擦局势的超预期升级,不断扩大的关税范围和不断提升的关税税率,使全球经济疲软之下本就脆弱的外需遭受了巨大冲击。以美元计,2019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为-1%,其中出口为0.5%、进口为-2.8%,相较而言2018年这三项数字分别为12.6%、9.9%、15.8%。新出口订单、出口交货值的明显下滑,进一步传导至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端;根据笔者统计,2019年出口相关行业的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均全面走弱。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中美第一阶段中贸协定于2019年底初步达成(并与1月15日正式签署)。外部环境改善对外贸恢复的意义不言而喻,基于对中美双方达成协议的乐观预期,进出口增速在11月已有些许改善;而在12月靴子落地之后,当月进出口数据全面超出市场预期。

  尽管12月的高增速部分受到了2018年底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但中美第一阶段协定达成对出口的提振,在前期数据中已有体现;例如,中采制造业PMI指数11月、12月连续保持在荣枯线之上,新出口订单的反弹做出了主要贡献,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自11月以来也开始大幅上涨,而出口交货值增速截至12月也已回正。

  以美元计,12月出口同比增7.6%,进口同比增16.7%。具体来看,出口大类中服装、纺织、机电产品均表现较好;对主要地区出口增速也均有回升,其中对东盟出口仍然强势,12月同比增27.4%。进口大类中,农产品12月同比大增37.9%,猪通胀之下肉类进口大增以及对美国大豆等进口的恢复均有贡献;此外,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进口增速也连续回升。

  当然,中美贸易实质性好转尚需时日。数据上看,12月对美出口增速回升至-14.6%,为2019年8月以来最高,但月出口额环比下跌还在持续、仍不及2016年同期水平。在笔者看来,由于2500亿关税尚未取消,对美出口预计将继续“弱修复”。

  

  

  

  政策密集发力,年末终现企稳曙光

  除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的利好以外,三季度以来宏观政策面也密集发力,到2019年底,信贷、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等指标均有企稳之势,总体来看,经济数据较前期的低迷表现有了明显改观,阶段性企稳的态势或已确立。具体而言:

  一是信贷状况率先好转。9月以来中国央行先后实施全面降准、MLF降息、LPR存量改革,同时积极开展OMO操作稳定资金面。一系列动作之下,四季度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明显放量,尤其12月企业信贷投放结构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回升,被视为经济企稳的信号之一;此外,市场化降成本也开始见效,按照央行孙国峰披露的数据,代表实际融资成本的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12月降至5.74%,较9月大幅下降了22个BP。

  

  二是工业生产触底反弹。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在11月已跃升至6.2%,而12月则进一步回升至6.9%,与发电煤耗、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高频指标指向的走势一致。前期拖累生产的外需已有改观,12月出口交货值增速已重回正值(0.4%);近期电气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高增,主要是出口预期好转的带动。分行业来看,汽车生产持续改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维持高增,钢铁、水泥产量不仅增速较快、价格也在高位。目前来看,工业生产的企稳相对明显,短期内具备一定持续性。

  

  

  三是房地产投资保持韧性,制造业投资有反弹。地产方面,2019年投资增速亮眼,全年达到9.9%、接近两位数增长;虽然12月已降至7.4%,但新开工增速仍有8.5%,建安也仍在提供支撑,地产投资当前仍有韧性,2020年的回落将相对温和;风险仍然在于销售端,尽管2019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仅下降0.1%,但考虑二手房后,市场降温应更加明显。此外,尽管位置仍然较低,但制造业投资的回升依然是一个亮点,1-12月同比增3.1%,较上期多0.6个百分点,反映了近期工业生产的企稳和企业利润的改善。基建则再度回落,1-12月增速降至3.8%,未能延续11月上升势头。

  

  当然,消费方面仍不乐观。尽管12月名义社零增速持平上月为8.0%,但实际增速已降至4.5%的历史新低。购物季相关品类增速在12月全面回落,包括办公用品、家电、化妆品、家具等,而汽车和石油类分别升至1.8%和4%。目前来看,尽管市场都在强调汽车、地产后周期消费好转的可能性,但当前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仍是现实,提振消费仍然任重道远。

  2020年宏观政策面如何调整?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对2020年总体持乐观态度。当然,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短期经济改善的持续性仍需要政策面支撑;经济的中长期隐忧也依然存在,2020年宏观政策依然要谨慎抉择、精准发力。具体而言:

  在笔者看来,保证房地产稳定是一个大的前提。2019年下半年以来高层多次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近期央行、银保监会等纷纷表态仍将严控房地产融资,目前都在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防止大起大落。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依然与中国经济增长、居民财富、金融市场等密切相关,地产与经济逐步脱钩是一个中长期过程,短期来看,相对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仍对整个经济具有托底作用。

  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是2020年的发力重点。从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部署来看,制造业与基建投资的超低增速显然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其未来能否提振,依然取决于宏观政策面的支持,如专项债的放量发行、货币信贷支持的定向发力等。

  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对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灵活适度,意味着短期内着眼于改善实体融资需求、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宽松态势仍将持续;如新年伊始央行即宣布全面降准,预计年内还会有1-2次,而在降准和MLF、OMO利率调降的配合下,LPR也有望继续小幅调降。

  财政政策将更加强调开源节流、压缩开支。在减税降费和债务压力之下,2020年财政形势不容乐观,税收收入下降、专项债放量发行的同时,支出增速显著提升,不仅当期财政收支存在压力,未来债务偿还也有一定风险隐患。一方面是当前政策面要求财政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则是越发收紧的预算约束,在此背景下,未来财政方面必须更多强调开源节流、压缩开支;尤其应逐步着手落实规范税费征管相关制度。

  此外,2019年的经验或许已经表明,依靠传统的短期需求管理手段,或许可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但要保证中长期的增长,仍然需要挖掘新的潜力,探寻新的增长点。例如,尽管当前社零表现疲软,但服务消费和下沉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潜力巨大,政策面上要尽快完善消费及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如冷链物流),而在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签署、中国将加大对美进口的情况下,对跨境电商的政策支持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大;以5G、AI、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基础,数字经济正在崛起,也是机会所在。

  中长期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效

  当然,内外部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之下,中国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实属必然,这意味着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改革、防风险之间必然要有所取舍,更加迫切的是加速改革开放、取得实效。具体而言:

  一是继续深化改革,让改革的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速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土地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尤其要以改革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激发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的活力。如上述工作能取得实效,将获得更大的中长期的收益。

  二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借助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率和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应当继续以开放回应孤立主义,实现竞争中性原则,优化营商环境,并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治理能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关键词阅读:中美贸易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机会情报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