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直达实体 央行新设两大货币政策工具

摘要
根据央行官网介绍: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别于往年的全新亮点。

  什么是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6月1日晚间,央行揭晓了答案。根据央行官网介绍: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简单来说,两大新工具均精准定位小微企业:前者就是央行拿出400亿元激励资金,激励地方法人银行允许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款;后者则是央行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央行对此还解释,此前推出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都属于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此次新创设的两大工具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意味着在增强实体经济融资可得性的同时,要减少中间环节成本,进一步给实体经济融资带来便利和减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在珠三角任职某国有四大行的地区负责人朱迅(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要提高企业融资的直达性,应当从“ 直”与“ 达”两个方面入手。“‘直’的体现在于释放资金到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无阻,而 ‘达’则是金融资本能否被实体经济所接收,而不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直”:延续“灵活”思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的总体要求。但纵观2019年央行的多项创新改革措施,均延续中央“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其目的也正是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先手,在保证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下,引导利率下行。

  “总量上,我们通过3次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超预期投放流动性。价格上,我们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行,并启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推动降低存量贷款利率。”央行行长易纲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确保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合理充裕,也让央行―银行―市场的传导机制更加有效。”朱迅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多手段的金融创新已经大为扭转了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让中国金融更多走向长期化、资本化。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货币政策的“灵活”更是确保“直”送到疫情重灾区。

  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央行自疫情暴发以来,先后推出了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1万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新增额度,6000亿元新增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预计为商业银行提供超过万亿元的资金支持。而根据央行数据,截至5月23日,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已支持银行向7000多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近2800亿元,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约为1.25%;截至5月21日,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支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含贴现)共4720亿元,共支持企业(含农户)57万户。

  “为应对疫情,我们加强逆周期调控,特别是我们的商业银行摒弃顺周期经营理念,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在中国这样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中,疫情期间的商业银行在支持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也防范了自身风险上升。

  “达”:关键在降低门槛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来看,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目的在于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以及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多名市场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点名“直达”,缘于资金“空转”出现新特征:与以往在金融领域空转不同,现多在大企业大项目领域运转,诸如社融去向主要是国企与基建,对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之扶持相对不足。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向银行‘注入’流动性,增强银行放贷能力,这种情况在经济发生下行压力时常常发生。”朱迅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除非要求银行拿到的资金必须用于放贷,否则未必能传导到实体领域。

  换而言之,要实现“达”, 宽货币需要转化为宽信用。

  ?针对此次央行新设两大货币政策工具,“这或许意味着宽信用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级别—‘信用贷款’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朱迅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信用贷款在2018―2019年已经开始提出,但落地情况不佳,此次报告要求“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意味着信用贷款将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但“信用贷款”的推广事实上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不仅与经济下行周期下,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以及传导机制尚未完全打通有关,也与企业自身信贷需求、营商环境有关。

  对此,在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方面,唐建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具有单笔融资规模小,需求丰富、频繁等特征,可以构建以标准化产品为基础,差异化产品为补充的多层次产品体系;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解决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质押物、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通过强化线上产品供给,以批量化、线上化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降低边际人工成本。”

  “在疫情中切实支持中小企业,让它们得到真正的实惠而不是额外的债务负担,恐怕不仅仅是简单提供资金所能实现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发表署名文章时总结道,当务之急是破除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高门槛、玻璃门等体制机制障碍,为它们提供信息、技术、信用、管理、人才方面的支持,从而帮助它们寻找能够形成权益的投资而不是增加额外债务负担的资金支持。

  推荐阅读:

  带动新增万亿信贷!央行创设直达实体企业货币政策工具 中小微企业受惠

  两个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出炉 更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

关键词阅读:货币政策工具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