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场购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降准降息还继续吗?

  作者:时代财经 石恩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并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猜测。如今,这个货币政策工具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6月1日,央行分别联合银保监会、发改委、财政部、证监会、外汇局等多部委连发三文,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并祭出两大新招——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以下简称为“延期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为“信贷计划”)。(详情请见:重磅三连发!央行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而在6月2日,央行就金融保市场主体召开吹风会,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出席,并在会上对上述两个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

  “一项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人民银行创新特殊目的工具(SPV)来支持这项政策的执行,它实际上是一个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政策安排再加上一个支持工具。另外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计划。这项支持计划旨在扩大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投放。”潘功胜说。

  6月2日,央行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策。(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诸多创新限定,确保直达小微

  到底什么是信贷计划?有分析师认为,此计划相当于定向投放基础货币,是央行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的新工具。

  而市场更是普遍将信贷计划形象地解读为“央行下场购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即由人民银行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符合限定的地方法人银行提供40%优惠资金购买地方法人银行的信用贷款,但是期限仅为1年,到期需要将本金返还央行。预计信贷计划可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对这个工具的限定较为“苛刻”。

  首先,央行通过信贷计划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其次,并不是每家银行都有条件可以参与,必须是最近一个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1-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共10级,1-5级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强),并且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期限不能少于6个月。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发现,这与央行原有的货币工具再贷款十分类似。

  对此,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于6月2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理论上,信贷计划是定向再贷款的一部分,但信贷计划明确再贷款的投放对象为普惠小微企业,方式是信用贷款,并且是央行主动购买的行为。

  在连平看来,信贷计划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方式上明确限定为“信用贷款”,政策目的性非常明确,破除此前商业银行“不抵押、不放贷”的隐形规定。邹澜在吹风会上亦指出,企业只要承诺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且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银行就应该予以办理。

  二是信贷计划具有明显的主动性,是央行主动购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行为。“这与以往央行被动等待商业银行上门,且不确定贷款用途及方式有所不同。”连平对时代财经解释称。

  三是符合市场化原则。连平强调,这些贷款的所有权归央行所有,只是交由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对此,郭凯在会上亦提到,信贷计划没有改变商业银行对企业基本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商业银行更好地做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还可减少道德风险。

  而信贷计划的“直达性”方面,也是通过限定地方法人银行必须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等这类中小银行而达成。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于6月2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指出,这类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来源就是中小企业,也更加了解中小企业的需求。“其次,也确保了信贷资金的释放不会流向大型商业银行,从而导致信贷结构不平衡。此外,还可减少层级转换的环节,更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直达实体经济’。”

  对于信贷结构不平衡的问题,邹澜在会上提到,国有大型银行信用贷款占全部普惠小微贷款的比例已经达到20%。但是中小银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例估计不足10%。因此,针对这个问题,下一步央行还要着眼于长远,继续提高金融政策的“直达性”,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

降息、降准引关注

  央行的两个新货币政策工具引发广泛关注,而焦点之一就是下一步央行是否会继续降息、降准,因为这两者均会引发货币宽松,从而联动股市和债市跟随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由于本次信贷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调整信贷结构的不平衡,因此有分析师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更多使用,可能对降准降息等传统政策工具有替代性,不过考虑到财政政策仍在持续发力中,未来总量和价格政策工具还是有一定的配合空间。

  邵宇也认同这一观点。“释放定向宽松会导致降准的必要性下降,因为总体而言M2和贷款是在增长的,则不需要通过降准来实现。”

  而对于降息,邵宇认为,央行目前通过SPV回购中小银行40%的贷款且以优惠利率补贴,相当于定向定量产品的利率下行。“如果对小微企业来说,利率有一个明显直达终端且下降的效果,央行将会倾向暂时维持现有水平,并观察一般利率的价格水平下调过程。”同时,他还表示,从中期来看,降息还有一定空间。

  对于优惠利率补贴,周学东在吹风会上亦明确指出,在信贷支持政策上,央行补“两头”:一头是在结果上,央行买了40%的贷款,但是利息由银行都拿走,原理上收的利息里面40%是可以归央行;另一头是在起点上,银行相当于零成本获取资金,该补贴至少在一个点以上。

  这表明了央行将以零利率为中小银行补充资金,也促使中小银行更加愿意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因此不少分析师得出了利率短期内可维持不动的结论。

  但连平对此的看法则略有不同。“信贷计划的预计规模在1万亿元,而去年银行业的贷款余额约为150万亿元,因此总体的影响还是相对有限。”他认为,央行“该怎么做,还是会怎么做”,此次的信贷计划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也就是说,央行还在继续向前推进既定计划。

  虽然今年以来,央行已经针对实体经济使用了四次有关再贷款、再贴现的政策工具,但在连平看来,如有必要,降准还是会继续的。“今年的特别国债还有1万亿元要发行,而地方政府专项债一季度已经发行了1万多亿元,这样一算,接下来还有2万多亿元要投放,因此如果没有银行的资金加以支持,恐怕是比较困难的。”

  连平进一步解释称,如果银行的准备金不动,市场还继续发国债,那等于是这个市场上有很大的收缩了。而从现在整个银行业体系运行来看,资金也还是相对偏紧的,因为实际上有很多银行该收回来的贷款,现在通过政策的明确指示,需要进一步延期到明年3月,所以真正可用于流动的资金较以往要少。因此他认为,接下来准备金率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非常大。

  虽然央行方面没有明确表态,但潘功胜在会上称,这两项新的政策工具是一种短期的政策安排,无论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并且和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降息降准政策工具不矛盾。“中国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还是有的,仍然处于常态化的货币信贷政策的范畴里面。”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