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我的K线 |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千万辆 约占全球一半

  十年之前,道路上的新能源汽车屈指可数,消费者不熟悉,店里也不多见。十年之后的今天,绿色车牌随处可见,社交网络上对造车“新势力”的讨论层出不穷,新能源车企更是把门店直接开进了商场里。

  十年之间,汽车行业正发生巨变。但不似以往,这一次,中国不再是追随,而是凭借自身的科技与创新,规划与实践,引领行业向前。

  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2012年,国务院正式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描绘了发展蓝图,确定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规划提到,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此外也为后续出台的购车补贴、积分交易等提供政策支持。

  在政策红利之下,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渗透率不断提高。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1.2万辆,而五年之后,这个数字就变成了77.7万辆,实现了超60倍的增长,到了2022年,仅前八个月新能源的产销数量就分别达到397万辆、3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10%,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比重达到22.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约占全球一半。

  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也不光止于国内,越来越多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获得了海外消费者的认可。今年1月至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34万辆,同比增长97.4%,对汽车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6.7%。

  市场的迅速扩大,车企竞逐入场,通过研发与创新,不断推出新品,在新的领域站稳脚跟。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率先发力,早早转型,并且在今年宣布停产燃油车,依照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已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长城、吉利等车企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转型计划。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则从智能化等出发,加速研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配置,此外还一改经销模式,通过直营的方式加深与车主的联系,为业界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造车路径,后发的哪吒与零跑也初具规模,为中国车市注入活力。

  另一边,曾经被诟病依赖合资品牌的传统车企也纷纷转身,在兼顾效益的同时,建立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埃安之于广汽、极狐之于北汽、智已之于上汽,均有可点之处。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向银柿财经表示,“凭借积累的资金、生产及研发能力,传统车企后劲十足,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有机会。”

  从“链式关系”到“网状生态”

  顶层设计指导,车企百舸争流,造就了百万销量,完成了0到1的市场导入,但对于万亿规模的汽车产业而言,未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将如何从1走向100呢?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针对“网状生态”,《规划》提出了“三纵三横”研发布局,既要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又要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其中,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电池是技术创新中的重中之重。

  据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已形成涵盖基础材料、电芯单体、电池系统、制造装备的完整产业链,负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90%,隔膜材料自主供给率超过90%。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系统能量密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都代表了业界的先进水准,也在全世界大展拳脚。

  SNE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前十大厂商中,中国厂商独占六席,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6%,其中宁德时代的份额从去年的28.6%,提升至34.8%位列第一,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从6.8%提升至11.8%,另外中航锂电、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均实现了同比翻倍增长。

  另一方面,电池装机量的提升,也正倒逼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升级。

  马斯克曾经发文称,“锂电池是新能源时代的石油。”那么充电基础设施就扮演了以往加油站的角色,随着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8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69.8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232.9%,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540.5%。桩车增量比为1:2.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增量。

  至此,从电池到整车再到基础设施,在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政策体系的指引下,过去十年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良好基础,提前完成了20%的渗透率,并将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

  在未来十年,伴随BBA(奔驰、宝马、奥迪)等巨头的转型,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但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的普及,又将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更近一步,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