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限制扫码付款额度 第三方支付“坐享其成”时代终结

  近日,有消息称:“二维码支付迎监管,央行发布条码支付新规,明确支付机构提供条码支付服务必须持牌经营,将对条码支付额度进行分级管理。”据悉,央行官网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相关技术规范,从额度、风险防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管理。条码支付新规明确支付机构提供条码支付服务,必须持牌经营,此外还将对条码支付额度进行分级管理,新规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4月起扫码付款将限额

  央行近日发布条码支付新规。对于额度管理,主要分四级。风险防范能力达到A级,即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可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风险防范能力达到B级,即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风险防范能力达到C级,即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而风险防范能力达到D级,即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静态条码目前被认为是风险最大的支付领域之一,也是出问题最多的领域。除了限额管理外,新规还提出了一系列防范静态条码风险的措施:包括要求静态条码应由后台服务器加密生成、要求展示静态条码的介质应放置在商户收银员视线范围内,商户应定期对介质进行检查、要求静态条码采用防护罩等物理防护手段避免被覆盖或替换等。此举也是现在市场出现各种骗局,甚至对一些被诟病的“薅羊毛党”的应对策略,也是防止静态条码被掉包,或者在商家之外的区域被不法分子所滥用。据悉现在已经有一些不法分子在商家的门上张贴所谓的优惠二维码骗取用户扫码,进而给用户带来一定的资金损失,显然,对于这类静态条码是打击的重点之一。此举对于规范市场也是有利的。

  同时,《规范》将条码支付分为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付款扫码”是指付款人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识读收款人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的行为,是用户主动扫码付款,俗称“主扫”;“收款扫码”是指收款人通过识读付款人移动终端展示的条码完成收款的行为,是用户被动扫码支付,俗称“被扫”。其中“主扫”的问题更多一些,诱骗用户主动扫码的行为也屡有发生,给用户带来的损失也多数是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扫码支付新规影响几何?

  央行表示,随着近年来支付标记化(Tokenization)等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广泛应用,客观上提高了条码支付的安全标准。但是,囿于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在条码生成机制和传输过程中仍存在风险隐患,也引发了支付安全的风险案件,市场机构在业务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等现象。这也是央行出台规范的内在因素。对于用户来说,此举是不是会影响自己日常的扫码支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足够应用了,也就是说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况且,对于交易金额高的,只要安全风险防范等级上去了,也可以调高额度等等,这一点和信用卡有点类似。

  对于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而言,此举或许不是利空,而是利好,因为很多静态条码扫描是在其“监控”之外的。而“被扫”都是签约客户,当“主扫”开始限制的时候,或许会激励更多的商户选择和其二者签约,即使在推广期间不用收费,但是长期下去积累的大数据对于二者来说都是非常庞大的一笔财富。这显然更有利于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的发展。

  对于手机近场支付,甚至银联来说,或许并不是好消息,因为市场本身会追逐最大的客户群和目标用户,当人们更习惯使用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的时候,商家自然会选择这二者进行签约。这也是为何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但鲜有更多的份额和耀眼业绩之说,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对于银联来说,也是颇为尴尬,虽然银联多次调整策略,希望在移动支付市场形成三国杀局面,真正和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抗衡,但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显然银联的体量以及发展动力尚不足以和上述二者掰腕子。

  (本文系作者个人研究之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作者系IT分析师小刀马) (责任编辑:admin)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