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苏宁菜鸟比拼无人化 黑科技落地仍存三大阻力

  步入六月,一年一度的“6路18”电商大战也揭开帷幕。各大电商巨头纷纷借助大促的社会关注,展示自己的最新“黑科技”。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无人技术。不可否认,物流无人化、协同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虽然目前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无人物流的全面落地指日可待。

  电商频秀黑科技

  5月24日,京东对外开放位于上海嘉定区的亚洲一号仓库。据悉,该仓库是京东首个全流程无人仓库,建筑面积达40000平方米,物流中心主体由收货、存储、包装、订单拣选四个作业系统组成。与传统的仓库相比,无人仓可以大幅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效率达到传统仓库的10倍。

  同日,苏宁也在上海公司的物流园区内完成了一项无人驾驶测试。此次苏宁测试是一辆名为“行龙一号”的重型卡车,在现场测试道路上,行龙一号展现了良好的障碍物躲避能力,并根据路况自动规划路线行驶,行云流水般的完成了拐弯、加速、泊车等动作。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栾学锋强调,这是国内首个L4级别仓对仓无人驾驶重卡测试。

  瞄准无人技术领域的还有菜鸟网络。5月31日,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会现场,菜鸟ET物流实验室宣布“驼峰计划”,与一汽解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团队、速腾聚创、GTI、点我达等多家公司联手,共同推进无人设备量产,打造新型立体智慧物流网络。

  可以看出,各大电商接连在6.18前亮相新技术,一方面是完善业务短板,另一方面则是物流效率竞争下的秀出应有的“肌肉”。

  物流领域大协同正成趋势

  京东、苏宁、菜鸟等巨头纷纷布局无人化物流,意图打造一个囊括无人仓库、无人机、无人车的无人生态。显然,物流领域正在形成大协同的趋势,不管是原有的物流形态,还是新的即时物流,都面临改变。

  一方面,国内的物流效率还有待提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表示,尽管近几年,中国物流效率已逐步提升,物流行业的GDP占比已经从20%下降到15%左右,但是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11%,中国的物流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马云认为,“如果没有现代物流效率的提升,也就不可能有新零售、新制造。”只要效率提升了,成本就能降下来,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能随之提升。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中国的物流业能有如此高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仰仗了人口红利。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600万人。这已经是自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六年减少了,随之带来的情况就是人力资源的减少,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快递业若要继续谋求高效运营,就得提升物流效率。

  总的来说,物流的科技化、互联网化、协同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只有加强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无人仓储、科学配载、线路优化,努力实现物流信息协同化,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双赢。

  无人化真正落地还需时日

  依托新的技术,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是巨头们共同追求的“新物流”变革。但是,这些“黑科技”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存在政策、技术、成本三个方面的问题。

  就政策方面来说,目前是处于技术比法律先行的情况。以无人车为例,我国现行法规并不允许无人驾驶上路,现有的大部分政策法规与无人驾驶发展并不相适应。即使今年有关部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但实现重卡无人驾驶落地仍是一条漫长的路。

  就技术方面来说,无人物流面临末端智能程度有待加强、无人设备安全存隐患等问题。比如说无人配送,它对天气因素要求较高,受到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影响。目前无人配送,特别是无人机尚无法满足全天候使用;同时,无人配送设备承载能力、城市复杂路况处理能力在目前看来都很薄弱,需要技术革新。

  就成本方面来说,物流无人化的成本远高于人工成本。任何新技术的前期研发所投入的成本都是庞大的,而后期正式投入使用其制造成本也不容小视。以京东无人配送机器人来说,该车通过车顶的激光感应系统自动检测前方路况,但这套系统里,光顶端的激光雷达,价位平均在6-7万元人民币。

  虽然目前还有很多问题,但谁也不会否认,“无人化”是未来电商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低效的生产力迟早要被更新、更快、更好的技术所替代。未来虽远,但终会来临! (责任编辑:admin)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