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头等大事:推进大湾区建设

  “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广东列为2019年首要工作。

  1月,广东21地市陆续进入“两会时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各地两会高频词,各地披露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参与大湾区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融合、共建、合作、深化等关键词串联了全年的“大湾区建设工作”。

  1月28日上午,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广东将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加快编制大湾区建设专项规划,携手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首先要遵循合作发展的理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王福强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如环境共治、设施互通等问题是大湾区内各组成单元无法或者无力解决,将制约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合作发展,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实质成效。”

  随着珠三角各市政府工作报告陆续披露,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轮廓也逐渐清晰。

  打“交通牌”聚焦一体化

  今年珠三角默契打出“交通牌”。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珠三角地区各市在政府工作报告均亮出对接、融入大湾区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建设计划,发挥各自力量推进交通互联互通。

  广州着重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作用,以其为中心加强与周边城市连接,如推进南沙港高铁、广中珠澳高铁,推动广深港高铁引入中心城区,推动广州地铁网向佛山等周边城市延伸。广州目标是“30、60”,即城市中心区(环城高速以内)30分钟互达,城市外围组团60分钟到达中心区;南沙副中心至城市中心区30分钟互达,规划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达。

  东莞政府报告提到,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东莞要做“重要节点城市”,推进与广州、深圳7条城市轨道的连通,形成交通互联、产业互动的合作发展格局,并将开通穗莞深城轨,构建对接湾区主要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此外,广深第二高铁的建设及始发主站的规划也在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或会经东莞并设置高铁站,引入始发东莞的高铁列车。

  惠州更是将“交通圈”缩短至半小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加快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等方面建设,加快对外大联通,建设半小时通达广深港特大城市的快速通道。

  尽管与广州“同城”迈向10年的佛山还没有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但从目前的交通布局能略窥一二。近日佛山南海召开第十三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提到,将新交通往前延伸3.1公里,与广州南站无缝对接,争取将广州地铁28号线经大沥接入佛山西站,全面连通广州中心城区。

  深圳、珠海则选择在对接港澳交通方面着墨。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规划建设深圳港内陆港,推进深港引航互认,推动开设深港海上旅游航线,另外还将计划加快第三跑道建设,新增5个以上国际通航城市。港珠澳大桥成为珠海融入大湾区建设的切入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管好用好港珠澳大桥,推进洪鹤大桥、鹤港高速建设,推动黄茅海大桥实施,构建港珠澳大桥直通粤西快速通道。另外,珠海将谋划建设广江珠澳高铁、广中珠澳高铁和伶仃洋公铁通道,更好承接深港、广佛极点的辐射,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广深共担创新“核心引擎”

  交通一体化成为大湾区整合资源版图的动力,创新将成为撬动经济格局的重要“杠杆”。

  今年广东的头等大事就是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9年“1号文”强调要构建更灵活高效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启动实施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粤港澳科创一体化的制度壁垒还没被打破,需要大湾区进一步融合推动要素流动。”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所副研究员万陆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深圳大疆的案例足以说明粤港澳科创一体化的可行性,只是覆盖面还不够广。

  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试图肩负创新核心引擎的重任,探路粤港澳科创一体化,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其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广深均围绕“核心引擎”发力布局。其中,广州提出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完善穗港、穗澳对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区域政务服务机制。深圳则提出,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度对接港澳所需、深圳所能、湾区所向。

  同样是“核心引擎”,广州政府工作报告着墨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具体而言,是要加快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四核十三节点”建设,抓紧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城知识创造示范区、科学城制度创新先行区、生物岛生命科学合作区、黄埔港现代服务创新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除此以外,广州还提出科技创新强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扭住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大突破点,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将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实施顶尖人才“全权负责制”,落实科研人员发明成果转化创业、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双向交流,培养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的科研人才团队。

  深圳则把重点放在前海和河套地区的制度创新。按照深圳的计划,前海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并推动前海合作区扩区,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若干措施,建设粤港澳青年创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争取在“人员物资流动、职业资格准入、标准规则创新、新药品新器械监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实现深港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探索建设离岸创新基地。

  深圳还将重点建设两座“城”,即光明科学城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以此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光明科学城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加快推进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则依托西丽片区的诸多高校和中科院先进院,打造大湾区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核心区。”深圳市市长陈如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如此阐述两座“城”的意义。

  找准空间深化港澳合作融合

  “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样的词句几乎出现在珠三角各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们的目标是,发挥各自作用达成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要求,即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以及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其中,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均有明确定位。广州为国家中心城市,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香港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澳门则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葡商贸合作平台。

  “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必须要结合其具体功能,互补发展、协同发展。”王福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例如深圳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与香港科创资源、成果结合,依托内地市场进行产品化,而香港的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恰能为深圳提供对外服务支撑。“在大湾区规划中,各个城市要妥善处理好合作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为此,合作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各地试图在港澳融合找到发展空间。例如,广州提出深化从化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与香港合作,支持香港赛马会建设国际马匹检验检疫监测中心和马术运动综合体,并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合作,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深圳则谋划建设深港商贸旅游消费新平台,包括开通莲塘口岸,推进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建设跨境消费新兴商圈,编制沙头角和罗湖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发展规划,推动深港共同开发建设。

  珠海以横琴深化对澳合作空间。该市政府报告提出,推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加快横琴科学城建设,与澳门共同发展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等相关产业。此外,还将建设横琴金融岛,设澳门特色金融服务基地,推动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相关政策落地,配合澳门建设世界休闲旅游中心。“按照‘澳门资源+全球技术+创新人才+横琴载体’新模式,发挥横琴与澳门共同商定的合作新机制。”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杨川说。

  东莞以“湾区都市”对大湾区的直接响应,提出打造对接湾区三大战略平台,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前海、南沙合作,争取创建成为自贸区新片区,逐步建设成为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江门正积极推进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规划建设。江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晓雄在回应政协委员时提出,借此对澳门以及全世界开放合作。

关键词阅读:大湾 大科学装置 企业创新主体 马属动物 黄茅海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